姚丽娟
新质生产力以其高效、智能、绿色的特点,正逐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质生产力不仅涵盖了传统生产力的升级转型,更包括了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力量。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新质生产力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耦合。
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不断增强,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同时,科技创新成果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甘肃生态文明建设,将为我省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我们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动摇,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要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要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要完善绿色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不断加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我省应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绿色技术革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一方面,要继续加强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科技研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环保水平。同时,还要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构建绿色发展体系。制度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甘肃应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绿色产业政策体系,引导绿色产业发展,培育绿色经济新增长点。同时,还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建设,推动各级政府和企业积极履行生态文明建设责任。
持续优化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我省应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管理机制,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效能。一方面,要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另一方面,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同时,还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和参与度。
大力促进产业创新。产业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向。甘肃应积极培育绿色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增长动力。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加快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要推动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同时,还要加强绿色园区和绿色企业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和绿色发展。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区域协同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甘肃要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要深化区域合作机制建设,推动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要加强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共同应对生态环境问题;要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
加强生态保护监管。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甘肃要充分利用新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覆盖全省的生态环境监测人工智能网络。通过实时监测和生态环境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全力强化宣传教育。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是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的重要措施。我们要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参与度。要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和理念;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阵地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品牌;要推动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探索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新模式。
作者为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