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本报特约评论员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实体稳则经济稳,实体强则经济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在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大背景下,唯有不断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才能站稳脚跟,增强经济韧性,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确保中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部署了四方面重点任务。这深刻阐明了发展实体经济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巩固壮大实体经济的方向路径,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提供了科学指引。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立身之本、财富之源。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史,是一部从农业国到工业大国、再向创新型经济强国跨越的奋斗史。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成就不仅体现为经济规模的跃升,更体现为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增强和国际影响力扩大。2024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134.9万亿元,经济总量规模稳居全球第二位。我国还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增长的最大引擎。同时,实体经济还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制造业、建筑业、农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的劳动力需求量大,吸纳就业超过4亿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53%,为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实体稳则经济稳,实体强则经济强。当前,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复杂变化,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既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稳定器”“压舱石”,又是加快经济转型跃升的“助推器”“”。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在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大背景下,唯有不断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才能站稳脚跟,增强经济韧性,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确保中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从世界范围看,一些国家之所以出现收入差距拉大、传统产业衰落、蓝领失业增多等矛盾,正是因为实体经济衰败、产业空心化。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只有加快建设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如今,全球经济格局正在经历深度调整,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本地化、区域化趋势愈发明显,这对我国制造业和出口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推动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的产业发展,减少对低端制造的依赖,是促进实体经济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型的重要路径,是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题中之义。

    中国经济靠实体经济起家,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建议》提出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巩固提升化工、机械、造船等行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举措,这将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初步估计未来5年会新增10万亿元左右的市场空间,释放出巨大的发展动能和民生红利。而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将催生出数个万亿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与此同时,通过提高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水平等举措,将加快促进经济生态重塑优化、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打开经济增长新空间,这又是一个巨大的新市场。

    唯有顺应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大势,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方能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以实体经济为“基底”、以科技创新为“杠杆”、以数实融合为“桥梁”,形成“传统—新兴—未来”产业梯度发展的格局,我们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竞争中方能保持战略主动。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