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论坛年会10月27日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金融监管总局负责人齐聚开幕式,围绕货币政策实施、资本市场改革、风险防控等关键领域释放重磅政策信号,多项举措直指市场关切。
央行:流动性调节与民生保障双向发力
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成为货币政策工具箱优化的重要动作。央行行长潘功胜介绍,2024 年启动的国债买卖操作因年初债市供求失衡暂停,当前市场运行趋稳后重启这一工具,旨在 “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增强国债金融功能,增进货币与财政政策协同”。
针对民生领域,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政策浮出水面。潘功胜透露,为缓解疫情以来部分个人的信用困境,央行正研究对 “违约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 的个人违约信息实施征信豁免,政策计划明年初落地执行。这一举措既保留信用记录约束效力,又为刚需群体提供信用修复通道,被业内视为社会信用体系柔性化建设的重要探索。
此外,央行明确两大方向:在数字人民币领域,将优化其货币层次定位,支持更多银行参与运营,并依托北京、上海两大中心推进管理与跨境合作;在风险防控领域,2017 年以来的虚拟货币监管政策持续有效,下一步将深化境内炒作打击,同时跟踪境外稳定币风险。
证监会:资本市场改革 “双向提速”
证监会主席吴清宣布资本市场改革两大重点落地:深化创业板改革与优化外资准入。其中,创业板将针对性设置 “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 上市标准,强化对、新业态的包容支持;同日推出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实现 “即发布即落地”,资格审批与开户 “一站式办理”、配置型外资绿色通道等举措,为境外资金入市扫清障碍。
值得关注的是,科创板改革同步推进,10月28日科创成长层将迎来首批企业上市,叠加北交所“主阵地”建设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对创新企业的覆盖力进一步增强。针对投资者保护,证监会同日发布23项专项措施,作为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的核心成果,为中小投资者权益筑牢制度屏障。
金融监管总局:构建金融服务新生态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首次在论坛披露金融服务新模式框架:以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协同、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并重” 为核心,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强化 “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的长期资本支持。在风险防控方面,明确提出加快房地产融资制度适配、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并通过 “分级分类监管” 与科技赋能提升监管效能,坚决守住系统性风险底线。
■据新华社
解读
加强终止上市过程中的中小投资者保护
中国证监会10月27日发布《关于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二十三项具体措施。
随着常态化退市机制持续深化,上市公司退市过程中的投资者赔偿问题受到市场高度关注。若干意见从三个方面健全退市过程中的中小投资者保护制度。
一是强化对存在退市风险上市公司的持续监管。意见督促存在退市风险的上市公司充分揭示退市风险,保障投资者知情权,同时强化对存在退市风险的上市公司股票异常交易监控,防止非理性炒作。
二是强化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中的投资者保护。意见引导存在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风险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主动采取先行赔付或者其他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措施,弥补投资者因上市公司及相关主体违法行为遭受的损失。加强相关民事、行政与刑事案件办理工作的衔接配合,合力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三是强化上市公司主动退市中的投资者保护。意见明确,主动退市的上市公司应当提供现金选择权等保护措施。意见还提出,发行B股的公司拟通过全面要约收购或者股东会决议主动终止B股上市交易的,支持收购人或者有关现金选择权提供方开立B股临时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