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唐山劳动日报)
图为餐厅工作人员正在操作炒菜机器人。杜雯拓 摄本报记者 郝燕
“刺啦——”滚烫的锅壁与水柱碰撞的瞬间,蒸汽升腾,一道鱼香肉丝在机械臂的精准翻炒中披上焦糖色的外衣。从扫码点餐到出餐仅需4分15秒,顾客接过餐盘时忍不住惊叹:“要不是亲眼看见翻炒,真想不到这锅气十足的菜出自‘铁臂’之手!”
在唐山高新区的高膳机器人餐厅,这样的场景已成为日常。几台亮银色方形“大厨”静立明窗后,取代了传统后厨的烟火鼎沸。顾客轻触面板选择菜谱,操作员将配菜盒推入机器人卡槽,一场以“秒、克、度”为单位的烹饪即刻启动。
“调味品投放精确到0.1克,锅温可达260度,投料时序完全复刻大厨手法。”高膳(河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诚永指着机器人内部结构介绍。每个调料罐配备独立管路和控制泵,通过泵抽技术实现精准投料;智能温控系统则让食材在高温中快速锁鲜,还原传统中餐的镬气。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十年迭代。从2016年第一代产品面世,到2024年升级至4.0版本,炒菜机器人已能驾驭八大菜系2000多道菜品。王诚永现场演示鱼香肉丝的制作:锅体升温至220℃自动注油,肉丝、配菜与调料依序入锅,机械臂以恒定转速翻飞,4分15秒后菜肴出锅,香气扑鼻。
餐厅后厨深处,自动切菜机规律作响,清洗消毒机器人无声奔忙。全封闭操作间内,食材从分装到烹饪无需人手接触,智能换气系统每3分钟启动一次,杜绝串味隐患。“单台机器人每锅可炒3.5公斤食材,满足160人同时用餐需求。”王诚永算了一笔账:机器人设备虽占投资大头,但人力成本降低70%,且无节假日、保险支出,日均客流量最高达300人,复购率高达70%—80%。
高效与卫生成为吸引顾客的关键。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坦言:“看不到油烟明火,吃得放心。”餐厅在抖音、美团等平台好评度达4.5—4.8分,许多食客评价“口味不输名厨”。
目前,高膳机器人已布局河北高速服务区,下一步瞄准社区厨房和企事业单位食堂。一台容量10公斤的新型机器人正在测试,专为大型食堂定制;加配智能售菜柜的机型未来将进驻北京CBD,实现24小时“无人现炒”。
更令人惊喜的是,技术已出海至阿富汗、巴基斯坦等15国,海外店面达3000家。“每季度一次技术迭代,领先行业18个月。”王诚永透露,公司参与北京智慧食堂标准化建设,并在全国炒菜机比赛中获特等奖。
当被问及机器人是否缺乏烹饪的“灵魂”时,王诚永笑道:“我们用数据解码经验,让‘少许’‘适量’变成可量化的精准指令。”他指向云端菜谱库——系统能根据地域口味动态调整配方,比如为北方顾客加重咸香,为南方用户微调甜度。
餐厅一角,小男孩踮脚紧盯机械臂颠勺轨迹,兴奋地喊道:“妈妈,它炒得比动画片还快!”孩子的惊呼,恰是这场变革的注脚:当千年厨艺与智能算法相遇,“锅气”不再依赖偶然的经验,而成为可复制的品质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