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DC,成就梦想”站在2025年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CADC)总决赛模拟搜救赛场旁,项目裁判长李志刚感慨万分。从怀揣热爱的航模爱好者,到驰骋赛场的运动员,再到执掌规则的国家级裁判长,他的成长轨迹,早已与CADC的发展紧密交织。

李志刚的航模梦,始于机场边的童年。他出生在青海西宁乐家湾机场,父亲是驻守机场的军人。童年时光里,飞机轰鸣着起飞、平稳降落的画面,成了他最深刻的记忆,也悄悄埋下了对蓝天的向往。这份热爱在1997年4月27日有了清晰的方向——彼时20多岁的他,在陕西省航空运动学校,跟着教练薛九皋学会了遥控固定翼“单飞”,第一次亲手操控航模飞行于蓝天,正式叩开了航模世界的大门。
此后他步步深耕,2002年掌握了遥控直升机飞行技术,2005年站上“枭龙杯”空中大赛的赛场,朝着更专业的领域迈进。2008年,30多岁的李志刚以运动员身份,首次亮相杭州下沙的CADC赛场,参与模拟搜救项目角逐。凭借过硬的技术,他带领团队斩获科研院所组冠军,也彻底被CADC的魅力打动:“不只是单纯飞行,还能实现抓取、识别、投放等功能,这种‘让航模做事’的体验,比单纯的飞行更有意义。”

此间,他在母校武警工程大学组建航模队,身兼教练与队员两职,带着学生打磨技术、备战赛事。2014年的CADC比赛他指导的学员努尔扎提获得科技创新评比一等奖,自己也获评优秀指导老师。2015年,退役离开部队后,他转型加入CADC国家裁判员队伍,从实习裁判做起,在赛场中熟悉规则、积累经验。两年后,他正式接过模拟搜救项目裁判长的职责,完成了从“逐梦者”到 “守航人”的蜕变——这一天,距离他首次参加CADC,恰好十年。
在李志刚眼中,CADC的魅力在于“不止于飞”。以他深耕的模拟搜救项目为例,早期仅允许使用直升机,且需纯手动操控;后来为提升效率,不断创新,赛事将多旋翼平台纳入规则,考验选手的飞行操控、飞控调参、机械设计与制作的能力。“这个项目,学生参与后,对建立工程思维、提升动手能力都大有裨益。如今已有越来越多高校学子因赛事爱上航空航天事业。”
退役后,李志刚先后在天津两家无人机公司工作,CADC赛事积累的技术与经验,让他无缝衔接职场。他深知,CADC不仅是竞技赛场,更是低空经济的“人才孵化器”——赛事项目强调功能实现,与无人机应用高度契合,参与过比赛的学生,无论从事无人机设计、制造还是算法研发,都能快速上手。他在部队时所带领的CADC参赛队员,毕业后在任职单位基本上都成为了无人机业务的领头人,在军队组织的众多无人装备比赛中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
从2008年第一次站上CADC赛场,到2025年以裁判长身份守护公平竞技,李志刚见证了赛事技术迭代、规模壮大,也在赛事中实现自我成长。“每次翻出2008年参赛的照片,都像回到了当年。”这份跨越二十余年的热爱,早已融入他的人生——CADC成就了他的航空梦,而他也以坚守与专业,为更多青年“飞手”的蓝天梦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