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延平:打造“百合种业硅谷”,赋能花卉产业发展


(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制度优势,在百合种源上突破国外垄断、实现自主可控,并全力构建集“产供销、育繁推、产学研”于一体的种业振兴体系,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一条新路。目前,全区年产百合鲜切花8500多万枝,全产业链年产值达6亿元。

依靠科技创新实施国产化百合种源“从0到1”

种质研发“从无到有”。延平区自2021年启动百合品种繁育国产化项目以来,探索市场出题、院所出智、成果共享、利益反馈的种源研发机制,先后配组30多个组合,成功繁育出新品种“延平1号”,已通过国家DUS(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认证,判定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正同步攻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延平2号”“延平3号”新品种。

种源繁育“从有到优”。聚焦种源自主核心,创新“市场出题+院所出智+利益共享”机制,搭建“大院大所+国企+科特派”联合平台,集成发展“小鳞茎—籽球—商品球”三级繁育体系,建成国内首个规模化百合种源繁育工厂,自主繁育种源成本较进口价格降低50%。

种植推广“从优到强”。突出“北承南联”,主动对接云南昆明、辽宁凌源全国百合鲜切花主产区,建立“百合产业联盟”,着手打造国家种质资源库、全国百合花中试熟化平台,构建“种源研发南北互促、生产标准南北共通、市场渠道南北互补”的产业新格局,变“单兵作战”为“抱团发展”。“延平1号”百合种源先后分批次在福建、广东和新疆等地区开展差异化地理气候适应性种植,形成全年不断档种源繁育链条。

坚持系统思维推动产业布局“谋远向新”

政策激励。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将延平百合纳入“一县一品”及“10+6”重点建设项目,逐步形成以王台现代农业示范园和水口库区移民百合示范园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的产业发展布局。搭建延平百合“一基因库、两中心、三基地”的百合花产业集成发展格局,主动对接市属国企成立福建百合花卉产业发展集团,制定出台《延平百合产业发展白皮书》《延平百合产业发展五年规划》,为百合全产业链发展锚定了明确方向与目标。

资金扶持。策划实施总投资6亿元的百合花种业振兴项目,向上争取3亿元专项债资金,成功打造福建全省首个、规模体量最大的种源研发中心和全省唯一的高山百合种质资源圃,形成项目互为配套、成果互相联动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同时,在南平全市率先推行百合贷等特色金融贷款项目,最高可提供1000万元贷款,有效缓解生产资金需求。

服务加持。发挥王台镇溪后村“科技特派员第一村”优势,建立科特派产学研实训基地,探索百合病虫害的田间识别与判定指标体系,开展花农百合花健康生产理念和标准化生产技艺培训,推动生产规范化、成果产业化。目前,共计培养百合种养乡土能人队伍78支、1170人,百合种植面积达8500亩。

聚焦产业链条打造花香经济“振兴致富”

做强生产端。推出“秋种百合,夏种水稻”的“花稻轮作”种植模式,实现耕地全年无休期、百合种球全年“不断供”。采取大户联小户,应用大棚花稻宜机化生产,有效促成化肥用量、种植成本“双降”,土地利用率与产能双提升,亩产值达6.12万元,花农亩均增收5000元。

做优销售端。由延平区乡村振兴公司整合物流基础设施,组建“中国百合之乡”花卉物流中心,构建“政府+协会+物流公司”协同管理运营模式,形成“生产—包装—冷链物流—销售”于一体的百合供销链,将运价从每公斤12元降至3元,可48小时覆盖全国市场。目前,延平百合华东市场占有率近50%,畅销24省市并出口新加坡,实现“种源—技术—市场”闭环流通。

做深价值端。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借力品牌价值达12.8亿元的“延平百合”品牌叠加效应,打造集乡村旅游、养生度假、休闲生活于一体的王台百合小镇,示范带动打造一批主题公园、特色小镇、康养基地、文化IP等综合体业态。创新开发的百合燕窝银耳羹、百合烤梨等百合饮品,已通过中国供销合作社平台线上线下同步试售,上架的10万瓶已抢购一空,市场反响热烈。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委改革办供稿)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