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日报)
转自:沈阳日报
在沈河区,一场关于基层治理智慧的变革,正悄然改变着矛盾化解的传统路径。公安机关与人民调解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警调对接、民调入所”的新路子。
在这里,和谐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了调解室里的耐心倾听,化作了当事人握手言和时的笑容,化作了社区里越来越浓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温暖氛围。日前,记者走进沈阳市公安局沈河分局,实地探访这场由机制创新引领的治理实践。
机制创新 调解员与民警协同作战
面对民间纠纷类警情数量上升、基层警力有限的实际,沈河公安分局主动破局,在全区推行“驻派出所人民调解室”机制。这一创新举措并非简单地将纠纷从接处警体系中剥离,而是通过引入专业人民调解员,与民警协同作战,实现了警务工作与人民调解的有机融合。
“过去民警要花大量时间调解纠纷,现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既解放了警力,也提高了矛盾化解的效率和专业性。”沈河公安分局社区警务大队负责人介绍。自机制运行以来,已成功调解矛盾纠纷2700余起,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专业赋能 “银发力量”织就和谐网
在沈河区各派出所调解室里,常能看到一群特殊的人,他们中有退休的社区干部、公安干警、法官、检察官。2023年1月,全区公开选聘38名经验丰富的退休干部组成首批专职调解员队伍,这些“银发专家”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法律素养,成为基层治理的宝贵财富。
“调解不只是讲法,更要讲情讲理。”人民调解员李宁深有感触地说。在山东庙派出所,一起困扰两个家庭的再婚老人遗产纠纷,正是在调解员李宁的法理与情理交融中得以圆满解决。当双方最终握手言和时,当事人感慨:“你们不仅理清了财产,更保住了一家人的情分。”
制度保障 让调解工作行稳致远
为确保机制规范运行,沈河公安分局与区司法局联合出台《警民联调联动工作机制实施方案》,从人员选聘、业务培训到经费保障形成闭环管理。各派出所均设立专门调解室,实行“白天值班、夜晚响应”制度,确保群众求助随时有人接、矛盾及时有人调。
在南塔派出所,一起因离婚协议履行引发的激烈冲突,通过派出所牵头组织的“调解小组会议”得到圆满解决。街道综治办、人民调解员、援助律师、社区民警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最终让争执多年的当事人达成和解。“这样的调解让我们心服口服。”当事人乔女士如是说。
治理效能 有效化解各类矛盾
如今,在沈河区,警民联调已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从邻里噪声扰民到婚姻家庭,从经济纠纷到遗产继承,各类矛盾在专业调解下化于未发、止于未诉。
在皇城派出所,一起游客与导游因小事引发的冲突,经过民警和人民调解员李春宁的耐心疏导得以妥善解决。“没想到在异地他乡也能感受到这么专业的调解服务。”来自阜新的游客张先生由衷赞叹。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李欣 记者 徐佳婷
通讯员 刘晨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