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采访组   10月6日中秋节之夜,位于中国版图“金鸡之冠”的黑龙江省漠河市(201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漠河县,设立漠河市)迎来了2025年秋的首场大雪。次日清晨,北极村被笼罩在一片皑皑雪幕之中,大雪压松,景如画卷,不少南方游客沉浸在这北国童话里。   在这银装素裹之中,漠河“网红”黎湛龙即将迎来人生的第79个冬天。这张网,不是网络,而是这座不足4万人的边境小城里,那张由人情、关系和调解织成的“网”。   黎老、黎叔、黎大爷、老院长……无论怎样称呼,人人都知道,喊的都是黎湛龙。   2007年,黎湛龙从原漠河县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的岗位上退休,却一天也没闲下来。18年来,他义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400多件,接待群众来访6500余次,解答法律咨询4000多人次,手写卷宗300余册,还参与陪审上百次,并义务撰写院史3万余字。他先后荣获黑龙江省优秀人民调解员、漠河市优秀“五老”、全区新时代政法英模等称号。   2025年1月至10月,他的“调解记事本”上又添了300多件新案,至今已成功化解150余起。

在诉服大厅,做一名“扫地僧”

  “如果有时间,你会来看一看我吧……”一首《漠河舞厅》曾让这座北极小城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10月13日,《法治日报》记者在“黎湛龙调解室”随口哼起这首歌,黎老和善地笑了:“歌我没听过,但漠河舞厅老板小李我熟,以前是包工程的,人踏实,经营得好,从没闹过纠纷。”   聊起调解,每个案子在黎老心中都不仅仅是卷宗。哪两个人原本是亲戚后来交恶,谁和谁曾经合伙做生意却因老一辈的摩擦结怨……这些旁人难以察觉的“幕后消息”,恰是他化解矛盾的关键。   10月13日早上8点半,他准时来到漠河法院,摘帽、刷脸、跺去鞋上残雪。“姥爷!”“黎叔!”法官法警们纷纷问候——虽无血缘,却是多年习惯的尊称。   穿过诉讼服务大厅,就是那间10平方米左右、以他名字命名的调解室。门常年开着,方便他随时关注立案动态。   桌上有几沓厚厚的笔记本:上半年调解成功240件,其中153件是物业纠纷;另一沓是华鹏供热公司的催收名单,累计拖欠供热费600余万元,涉及居民、商户近百人。   年初,华鹏供热公司本想起诉,被黎老劝住了:“起诉容易激化矛盾,不如让我先试试。”半年过去,他追回50余万元,却仍不满意:“还得加把劲,供热企业也不容易,争取要回来100万元,也够今冬的买煤钱,要不到头来遭罪的还是老百姓。”   上午10点,综合审判庭庭长张丹丹探头进来:“黎叔,有个财产损害赔偿的案子棘手,楼上漏水泡了退休法官的家,房东、租客互相推诿,您帮着调调?”   黎老默契地报以微笑。记者看到,张丹丹并不是空手来的,一摞案卷早就抱在胸前:漏水泡了一件大衣14800元、立柜2000元、被褥4000元、粉刷墙体……原告索要赔偿总价合计21000元。房东、中介、房客所签合同条款含混不清,谁也不愿承担赔偿。   “咱们努力试试。”黎老应得谨慎,却很快展现出“扫地僧”的功力。

小城“网红”,没有社交账号

  黎老迅速理清案情症结:原告是退休法官,熟悉程序,有心理优势,不愿让步;被告自知理亏,却对2万多元的赔偿望而却步。   “调解的关键,是找个双方都信得过的人出面‘拉架’,谁也不担心被‘拉偏’。”黎老对记者说,化解这个矛盾,首先要让原告降低赔偿金额,让他的心理优越感降下来;其次要向被告方讲清法律关系、法律程序,以及判决后强制执行可能承担的后果。   “小张,你来做被告的工作。”黎老分工明确,两人迅速行动。   “最低赔偿6000元还是有点高,你那1万多元的大衣是十多年前的款式了,早不值原价,我说句公道话,再降降。”这场心理战果然奏效,原告在电话里听到黎老的声音,有些难为情,最终将赔偿金额降到了4000元。   另一头,张丹丹也对被告释法明理,最终达成租客赔偿3000元、房东免三个月租金、中介公司赔偿1000元并负责粉刷受损墙体的协议。   就这样,在“一老一小”的配合下,半天的唇齿交锋之后,身在南方的原告当即打电话委托亲属赶到法院撤诉,与被告方握手言和。直到这一刻,记者看到黎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本子上记下一行简短的话语——像发一条仅自己可见的“微博”。   不用智能手机,没有社交账号,黎老从不在意出名。记者问他图什么,他思索片刻说:“做点事,心里踏实,也怕得老年痴呆。”随后指指脑袋大笑。   可这,并不是全部答案。几天的深入采访,让记者了解到这位平凡老人不平凡的一生。

入党40年,几度与“死神”过招

  黎老生于1947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父亲给他起名“占龙”。工作后,他觉得这名字带着某种旧时代气息,于是改意不改音,成了“湛龙”。   17岁从中学毕业,1969年他主动响应上山下乡号召,成为第一批知青。农工、马车夫、豆腐匠、粉匠、统计、教师……他干一行爱一行,也因爱读书、善讲故事,成了乡亲们眼中的“文化人”。   他在当地小学当代课教师期间,通过考试转成正式国家干部。1980年3月,他调到大兴安岭林区,转行成为一名公安干警。1985年入党那天,他默默发誓:“这辈子绝不给党丢脸。”   考验很快就来了。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地区发生了森林火灾,解放军官兵、消防战士、公安干警纷纷上阵,与火焰战斗了整整28天,直到6月2日,大火才被彻底扑灭。这场灾难让211人葬身火海,266人被烧伤,5万余人无家可归。从扑火、救援到灾后重建,黎湛龙舍身忘我,为了抢救国家财产,他几次与“死神”过招。因表现英勇,他被提拔为原漠河县公安局副局长。   虽然当上了领导,他却从没有摆过官架子,因为他觉得不仅肩上的担子重了,而且时时处处要做到率先垂范。   一次追捕持枪嫌犯,防弹衣和钢盔不够,他将自己的防弹衣推给年轻干警:“我年纪大,有了三个孩子,我不怕,你们都得给我穿上。”   事后他坦露自己的想法:“‘5·6’大火我都经历了,还能怕死?但作为副局长,我得把同志们安全地带回来。”   1997年,黎湛龙调任原漠河县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十年后退休。家人本以为他能侍花弄草、颐养天年,谁知他从三楼院长办公室直接搬到了一楼调解室,义务干起了调解。

晚年所求,唯留清气

  漠河市下辖的北极村是中国地图上最北的村落,距离市区大约77公里的路程。一年四季,来这里观光找北的游人如织。   10月14日,黎老顶风冒雪赶往村里处理两起棘手案件:一起子女告继父占用房产,一起民宿买卖纠纷。由于一周前刚刚下过大雪,原本40多分钟的车程,足足开了1个多小时。   深秋的北极村白天温度已经到了零下18摄氏度,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又疼又麻。走家串户的黎老精神矍铄,欠身坐在炕头与原、被告唠家常,看到对方冻得流鼻涕,黎老并不见外,掏出纸巾就帮人擦,宛如老街坊串门。   漠河法院政治部主任张昊明告诉记者,有黎老以身垂范,年轻法官没人好意思懈怠。   受黎老影响,2010年退休的民庭审判员张桂荣也搬进了“黎湛龙调解室”。两人默契配合,先后化解了46年未结的农村土地信访积案、破坏旅游环境的商业纠纷案等百余起纠纷。   黎老在自己家中的“工作室”里翻出一张他和张桂荣共同接过锦旗的老照片给记者看,轻声说:“这几年我们配合得非常好,可惜她去年买菜时突发脑溢血走了,才75岁……”   北方冬季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亲友常劝黎老歇歇,带老伴去南方走走。他却说:“家里再大的事也是小事,党和人民再小的事也是大事。等我成了‘80后’再说。”   每次听到黎老这样说,一旁的老伴儿潘大娘都微笑不语——她懂他。免费为群众书写法律文书、主动调解有上访苗头的案件……黎老真正的满足,来自解开一个个心结、化解一桩桩纠纷,然后在柜子里留下一本本整齐的调解卷宗,在记事本里添上一行行朴素的记录。这些,便是他晚年最富足的精神财富。   (本报记者 陈建国 崔东凯 张冲 张守坤)   记者手记

北极小城的那盏灯

  在漠河采访黎湛龙的这几天,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只留清气满乾坤”这句诗。这座中国最北的小城,10月便已银装素裹,而黎老——这位即将迎来第79个冬天的老人,正像这北国雪景一般,质朴、清朗,却蕴含着让人心安的温暖。   初见黎老的那个早晨,他正站在法院门口的打卡机前,仔细地跺掉鞋上的残雪。这个动作他做了18年——从2007年退休那天起,他就从三楼的院长办公室搬到了一楼的调解室,身份从“黎院长”变成了“黎叔”“黎大爷”,但那份准时与坚守,却从未改变。   黎老的调解室只有10平方米左右,门却常年敞开着。他说这样能随时了解立案大厅的情况,但我们都明白,这是一扇永远为百姓敞开的信任之门。桌上整齐地摆放着几叠厚厚的“调解记事本”,随手翻开一页,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案件细节、调解进度,甚至还有当事人的性格特点。这些工整书写的字迹,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的悲欢。   最让我们动容的,是黎老处理那起漏水赔偿纠纷时的场景。短短半天时间,那场看似棘手的纠纷就在他的斡旋下圆满化解。   “调解的关键,是要找一个双方都信得过的人。”黎老说着,在本子上记下了一行简短的话语。这个动作,就像“发一条只有自己可见的微博”。   在这个人人都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我的时代,这位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没有任何社交账号的老人,却用最传统最朴素的方式,在小城的百姓心中获得了真正的“网红”地位。他的“网”,是由信任编织而成的。每起案件背后的人情脉络、历史纠葛,他都如数家珍;每次调解,他不靠权威,只凭一颗公心、几句暖话,便能巧解。   采访期间,黎老特意带我们去了趟北极村。零下18摄氏度的寒风中,他走家串户,盘腿坐在炕头上与当事人唠家常。看到对方冻得流鼻涕,他很自然地掏出纸巾帮人擦拭。那一刻,他不像一名调解员,自然得像是一位来邻居家串门的老街坊。   他说担心自己患上老年痴呆,所以要坚持动脑,可谁都知道,那是谦辞。真正推动他的,是那句“我是党的人,不能给党丢脸”,是“5·6”大火中淬炼出的勇敢无畏、甘于奉献,是知青岁月里扎根的坚韧。   搭档张桂荣的突然离世,令人唏嘘,却也映照出黎老坚持的意义:哪怕多化解一桩纠纷,多温暖一颗人心,都是值得的。   黎老就像漠河冬夜里的那盏灯,不耀眼,却始终亮着,让这座北极小城,始终有光。 (陈建国 崔东凯 张冲 张守坤)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