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供暖” 让群众从“小事”中感受民生温度
缑玉明
当冷空气裹挟寒意席卷陇原,嘉峪关的供暖阀门提前15天开启,民勤的供热管网提前14天升温,兰州新区、甘南、天祝等地的暖流也相继涌动。从10月中旬开始,我省多地打破“日历供暖”的惯例,以“看天供暖”的灵活应变,让暖流跑在了寒流前头。这看似简单的时间调整,实则是民生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我省城市治理精细化的有力佐证。
供暖时间的“提前量”,丈量着民生服务的“温度差”。在昼夜温差悬殊的河西走廊,在海拔较高的甘南草原,提前供暖绝非可有可无的“福利”,而是关乎群众基本生活的“刚需”。当地政府放弃“到点再供暖”的惯性思维,提前开启了暖流输送,这是对“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深刻践行——当气象数据显示降温,当群众开始添衣保暖,公共服务便及时跟进。正如白居易所言“善政者,民之所欲与之聚之”,这提前抵达的温暖,正是最实在的善政体现。
提前供暖的底气,源于未雨绸缪的“硬准备”和供暖服务的“精细化”。暖流精准送达的背后,是设施改造、能源储备、安全排查构成的保障体系。有的地方加大投入改造供热设施,对管网全面养护,用真金白银筑牢供暖根基;有的地方提前深度清洗锅炉,把安全隐患消除在供暖之前;有的地方提前储备燃煤,为“有热可供”提供坚实支撑;有的地方推行“首问负责制”“一站式服务”,24小时响应居民诉求……这些细节印证着一个道理:民生服务没有“突击功”,只有“日常功”。正是这种把准备做在前面、把问题解决在平时的务实作风,让提前供暖从“愿望”变成了“现实”,让供暖不仅有温度,更有精度,彰显了政府部门的责任担当。
在“一刀切”式服务仍存的当下,我省多地的弹性供暖更显珍贵。它打破了“规矩大于民生”的僵化思维,证明公共政策从来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可感知的温度;它也破解了“提前供暖成本高”的顾虑,通过科学调度、提前筹备实现了社会效益与运营效益的平衡。
寒流还会来袭,供暖仍需发力,但这提前涌动的暖流已足够振奋人心。当祁连山脚下的暖气片逐渐升温,当沙漠边缘的民居暖意融融,群众感受到的不仅是室温的提升,更是政府的关怀与城市的温情。这份“早到的温暖”启示我们:民生工作无小事,只要始终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把工作做在细处,就能让每一个冬天都充满暖意,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责任编辑:王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