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凌剑伊 通讯员梁春颖
应用地质雷达开展地下“CT”式扫描,探测地下病害体位置,掌握隐患分布与规模;自动化监测针对重点河堤段与防洪闸泵房开启24小时不间断作业;3D模拟技术成清淤工作的“智慧大脑”,通过数据融合与动态映射,形成覆盖“水—岸—城”全要素的邕江数字镜像。
在2025年郁江第1号、第2号洪水期间,南宁市沿江堤防、岸坡及防洪设施安全面临严峻考验,南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构建“应急抢险+智慧清淤+长效防护”全链条保障体系,用专业力量守护邕城安澜。
地质雷达“CT”式扫描探测地下“病灶”
闻令而动,打响抢险“闪电战”。接到邕江北大桥右侧堤外停车场二坑泵站外江区域出现地面塌陷的险情通知后,南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迅速调度南宁市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力量,组建以党员干部为核心的应急变形监测小组,携带地质雷达、自动化监测机器人等先进设备深入抢险核心现场。
技术团队一方面针对塌陷区域开展全方位应急排查技术服务,通过应用地质雷达开展地下“CT”式扫描,探测地下病害体位置,掌握隐患分布与规模。同时对排水、水利设施和道路、坝体等开展细致排查评估,判断是否存在其他空洞、塌陷隐患,为避免发生二次灾害、灾后恢复工作提供了关键数据和技术支撑。另一方面,自动化监测机器人针对重点河堤段与防洪闸泵房开启24小时不间断作业,截至10月15日11时30分,累计完成108期数据采集,用全面、客观、准确的监测数据为险情研判、回填加固方案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撑。
3D模拟技术让清淤方案实现“靶向定位”
科技赋能,数字技术破解清淤“老大难”。传统清淤依赖人工巡查与经验判断,效率低、成本高。为破解这一难题,南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无人机航拍、三维建模等科技手段深度融入清淤工作,推动防洪治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南宁市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在洪峰期间运用无人机航拍完成邕江老口航运枢纽至邕宁水利枢纽段的视频、照片及正射影像采集,及时掌握沿岸实时情况,为洪水影响分析奠定基础。
洪峰过后,技术团队利用无人机正射影像结合水文站实时水位数据,构建邕江沿岸高精度数字模型;通过叠加城市地理信息与已有的邕江沿岸三维模型,精准计算不同水位下的清淤范围面积,清晰区分硬化路面、植被覆盖区、房屋建筑等不同类型区域,让清淤方案实现“靶向定位”。
在实践应用中,3D模拟技术成为清淤工作的“智慧大脑”,技术团队融合无人机航拍获取的实时数据与历史水文资料,生成邕江南宁段(老口航运枢纽至邕宁水利枢纽)水位曲面,动态模拟江水涨退过程,精准测算不同水位下的淤积范围与类型。基于模拟结果制定的分区、分类清淤任务表,让清淤力量投放更科学,清淤任务生成时间从2至3天缩短至6小时以内,整体效率提升30%以上,人力成本降低约20%,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人员少跑腿”。
“数字孪生”系统精准管控邕江防洪
长效治理,数字孪生构建防洪“智慧屏障”。南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推进邕江“数字孪生”系统搭建,推动防洪工作从“事后应对”向“事前预判、事中调控”转变。
目前,多源数据整合工作已全面启动,通过系统梳理历年洪峰航拍数据、水文气象资料、工程地质信息,同步依托无人机航拍数据,并结合南宁市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已有的城市地理信息数据、地下管网数据,开展穿堤设施调查监测、沿岸市政管道检测、堤防设施安全评估、水下地形测量及河道断面测绘等专项工作。
通过数据融合与动态映射,形成一个覆盖“水—岸—城”全要素的邕江数字镜像,未来将实现从河道断面到市政管网,从堤防结构到穿堤设施的全维度精准感知与可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