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治痛 多维抗癌(图)


(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每年10月20日是世界镇痛日。疼痛已被现代医学列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癌痛是其中较为常见、发病机制最复杂的一类疼痛。数据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初诊癌症患者伴有疼痛,而在中晚期患者中,这一比例高达60%至8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疼痛治疗科主任刘东颖表示,一个被疼痛消耗的身体,没有力量去打赢抗癌这场硬仗。癌痛不仅影响患者睡眠、进食,更会消磨治疗信心,影响肿瘤治疗进程,甚至诱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对于肿瘤患者而言,癌痛无疑是影响生存质量严峻而普遍的挑战。

  刘东颖提醒市民,疼痛是很多疾病的重要症状,身体出现持续一周左右的疼痛,哪怕是轻度疼痛、隐痛,也不要一味忍受,要及时到医院排查。已确诊的肿瘤患者更应及早筛查、评估,适时启动疼痛治疗,影响睡眠被认为是癌痛需要干预的明确指标。癌痛并非肿瘤病人的“宿命”,科学规范的癌痛治疗能大幅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甚至治疗肿瘤的效果。

  癌痛是一种独立疾病

  腰腿痛要排查疼痛来源

  刘东颖说,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癌痛列为一种独立的疾病,而不仅仅是临床症状。镇痛治疗更是肿瘤整体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发癌痛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有肿瘤本身导致的疼痛,大约占癌痛的70%至80%;也有肿瘤治疗引起的疼痛,如手术、化疗、放疗、有创检查等。肿瘤治疗引起的疼痛也需要重视,特别是在癌症已经治愈的康复患者中。

  值得注意的是,癌痛也并非总是以疼的形式出现,手脚麻木、身体酸胀等也是癌痛的不典型表现,在化疗后的患者中更多见。这些症状同样可以通过镇痛治疗来缓解,早干预、早受益。另外,以疼痛尤其是腰腿痛就诊的患者,要鉴别疼痛来源,如果怀疑与肿瘤相关,则需要及时检查和评估。“我们接诊的癌痛病人中,有肺癌病人曾按腰腿痛给予按摩、神经阻滞等治疗,但疼痛逐渐加重,再次复查发现是肿瘤骨转移所致。”刘东颖说。

  癌痛治疗普遍延迟

  三大误区是镇痛“拦路虎”

  尽管现代医学已经能应对大多数癌痛,但肿瘤患者及其家属对待癌痛的诸多误区仍是患者舒适抗癌的“拦路虎”。

  误区之一,肿瘤治疗“优先”。在许多人看来,抗癌是一场有明确先后顺序的战争,必须先集中火力攻击肿瘤,疼痛管理等“小事”可以容后处理。

  刘东颖说,大多数病人和家属对癌痛的重视远远不够。他们往往认为,癌痛就是癌症引起的痛,治了肿瘤,痛自然就缓解了。因此要抓紧时间治肿瘤,疼痛能忍则忍。实际上,治疗肿瘤和治疗疼痛并不矛盾,二者可以同步进行、相辅相成。但也有一些中晚期肿瘤患者,疼痛治疗可能比抗肿瘤治疗获益更多。比如胰腺癌患者中,无法手术的中晚期患者占比较高,患者疼痛随病情进展不断加剧,这类患者提倡疼痛治疗前移,舒适抗癌对后续治疗更为有利。

  误区之二,忍痛是病人“美德”。 受传统观念影响,不少肿瘤患者将忍痛视为“坚强”,担心抱怨疼痛会干扰医生治癌。2018年一项全国调查显示,超过50%的癌痛患者,从出现疼痛到首次就医,间隔在一个月以上。尽管癌痛是肿瘤患者最普遍的病症,然而,患者就诊普遍严重延迟。

  “疼痛通常分为0分至10分,0分到3分为轻度疼痛,4分到6分为中度疼痛,7分以上为重度疼痛。门诊中的癌痛患者多数为中重度疼痛病人。许多患者疼得无法入睡、无法进食,每天半夜被疼醒,还在默默硬扛,认为‘忍一忍就过去了’。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刘东颖说。长期忍痛不治疗,不仅让患者身心疲惫,影响肿瘤治疗,还可能导致“痛觉中枢敏化”,出现“痛觉过敏”“痛觉超敏”,致使患者穿衣服等轻微触碰就感到非常疼痛,甚至仅仅看到有人朝他走过来就开始剧痛,患者后续治疗很困难。

  误区三:用药“恐惧症”。有的患者是惧怕镇痛药成瘾、依赖,不遵医嘱用药,吃吃停停或者自行减量。也有些病人和家属错误地认为疼痛是癌症病情进一步恶化的征兆,病人有时采取逃避心理对待疼痛,使疼痛的评价与实际疼痛强度存在差异,导致止痛药物使用不足。

  刘东颖说,“以镇痛为目的新型阿片类药品多数为长效、缓释剂型,能在体内维持平稳的血药浓度,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成瘾风险极低。”对于“现在足量用药,以后就无药可用”的担心,刘东颖说,身体对药物可能产生“耐受性”,但癌痛治疗遵循阶梯式、个性化策略,医生可通过增加剂量、更换药物或联合辅助用药等多种方案有效应对。除药物外,微创介入治疗如射频热凝术、神经阻滞术、经皮椎体成形术、静脉或皮下给药自控镇痛术等可以提供更精准的疼痛控制。这些方法直接作用于疼痛源,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同时降低药物治疗的副作用,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此外,物理治疗、针灸、按摩等康复手段也可以辅助缓解疼痛,改善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专业的心理治疗则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更好地应对疼痛和治疗带来的挑战。

  癌痛治疗目标是无痛

  做好疼痛日记是第一步

  刘东颖说,癌痛治疗是肿瘤整体治疗的一部分,一旦确诊肿瘤就要进行疼痛筛查和评估。癌痛治疗目标就是要将疼痛强度降至“0分”(无痛)或“3分以下”(轻度,不影响睡眠)。实现这一目标,不仅依赖医生的技术,更依赖患者的勇气与信任。“我们需要患者主动说出他们的疼痛,将疼痛作为一项重要的病情主动求治”。

  在与癌痛的较量中,掌握“四大方法”能很好地帮助患者应对疼痛。

  第一,做好“疼痛日记”。疼痛管理从自我评估与记录开始,详细记录每一次疼痛的“到访”情况,包括疼痛的部位、程度(可通过数字评分法表示)、发作时间、持续时间以及缓解方式等。这些记录不仅能帮助癌痛患者更好地了解自身疼痛的变化趋势,还能为医生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宝贵的依据。

  第二,遵循医嘱科学用药。居家期间,癌痛患者们在服用止痛药物过程中,请务必遵医嘱,正确掌握药物种类、剂量、使用方法、途径和时间,切勿私自增减或停用止痛药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产生不良反应。

  第三,非药物方式舒缓放松。比如局部按摩,看电影、阅读、绘画转移注意力,深呼吸、冥想、正念减压,尝试芳香疗法、音乐疗法等。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缓解疼痛。

  第四,定期复诊至关重要。癌痛患者要及时向医生反馈疼痛变化与药物反应,确保自身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如果疼痛突然加重或出现新的疼痛部位,切勿拖延,应立即就医,确保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刘东颖说,癌痛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患者应树立正确的疼痛观念,及时向医生反馈疼痛情况;家属应给予患者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战胜疼痛的信心;医护人员则应提供专业、规范的疼痛治疗服务,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记者 赵津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