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研芯,新稻丰收在望


  十月的微风拂过,稻穗染上金黄。在长兴县八字桥村新品种展示基地里,籼粳杂交稻籽粒渐熟。

  清晨6时,长兴县农技推广服务总站副站长敖力便已来到田边,俯身查看稻穗长势。对他而言,今年的灌浆关键期,熟悉又特别。

  熟悉的,是殷实。尚绿的稻田中,点点金黄连缀成串。“用土话来说,眼下正是‘散籽弯腰’的时候,直接关系到最终产量。”说话间,敖力熟练地打开灌溉阀门,“通过干湿交替的灌溉方式,灌水、落干循环,既促进养分向籽粒输送,又能养根保叶,实现节水、增产、提质多重目标。”

  特别的,是期待。今年,这片50亩的展示田被划分为多个小块,种植了131个优质籼粳杂交稻新品种。近期,来自各地的粮农纷纷前来观摩。他们弯腰捻穗,比对各品种表现,看禾选种,为明年做准备。

  在众多品种中,入选2024年中国十大超级稻的“华中优9326”尤为引人注目。走近细看,密密匝匝的稻株半人多高,穗大粒饱、叶片挺立,呈现出优质水稻典型的“青秆黄熟”态。

  “这个品种后期转色好、灌浆快,谷色黄亮。”“华中优9326”的主要育成人是省农科院籼型杂交稻育种与栽培研究室主任黄福灯。他折下一穗,轻捻青黄相接的谷粒,给记者算了一笔丰收账:“你看,高温对它影响不大,空壳不多,结实率应该有88%左右,今年平均亩产有望突破800公斤。”

  水稻作为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其种业发展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今年6月,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种业振兴推进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9月,省农业农村厅等七部门印发《关于促进粮油产业稳定发展的意见》,将选育推广高产优质多抗粮油品种作为深入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的重点任务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一般情况下,我国优质水稻品种结实率已稳定在80%以上,但持续的高温可能使产量、米质大幅下降。面对极端天气频发,如何稳住连年丰收的好势头?

  “关键在于种源技术的突破。”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说,目前,省农科院培育的籼粳杂交稻“浙优18”“华中优9326”“嘉优9370”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超级稻,“长兴基地展示的品种中,近90%具备耐高温特性。”

  种子被誉为农业芯片,既因它很大程度决定了作物特征品质,也因它研发培育难度大,须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一粒水稻,有12对染色体,大约包含4万个基因。培育新品种须通过杂交与分子技术筛选优良基因,再经多代培育,性状才能趋于稳定。

  如此选育,并非“单打独斗”可以完成。“华中优9326”是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数字农业研究所等研究所通力合作,连续多代定向选育而成,兼具高产广适、抗倒抗病、耐高温耐陈化、宜机插宜直播等优良特性。

  “技术还为育种提供了极大便利。”黄福灯以无人机的利用为例,不仅可以实现高效撒药、播种,还可以快速获取包括分蘖数、叶绿素含量、成熟期等植株动态表现数据,为田间管理提供依据。

  但从育苗、补秧、追肥、收割到翻耕,水稻种植环节繁多,件件都是活、事事要操心。能交出漂亮的种粮成绩单,这份底气,不仅来自良种,更依赖于良田、良机、良法“组合拳”的协同配合。

  在浙江,一个个新方法筑牢丰收基础:“云”端,融合卫星遥感、大数据与智能装备,让种地更有“数”;田间,不仅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还推动病虫害监测、水肥一体化系统“入村到户”……从穴盘育秧、精准机插,到精确施肥、减损收获,全程机械化作业正帮助农户从“看天吃饭”转为“知天而作”。

  “毕竟各地自然条件不一,农业种植须因地制宜,没有标准答案。”国庆中秋假期正值水稻成熟的关键期,“黄福灯”们纷纷奔赴全国各地,实地考察稻情。据介绍,浙江的种业创新不仅服务本地,更为全国粮食安全提供品种支撑。“华中优9367”作为新一代籼粳杂交稻品种,因感光性弱,扩大了南北种植范围,如今已在贵州、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等地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

  “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省。为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价值,我们从种质资源‘芯片’着手,带动农机、农技水平整体提升。”站在八字桥村的田埂上,望着翻滚的稻浪,省特级专家、水稻遗传育种专家张小明充满信心,“随着种质资源创新不断突破、种植方式不断精进,新稻种更加丰富,我们有潜力创造新的高产纪录。”(记者 谢丹颖 王艺潼 通讯员 孙丽萍)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