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思政课堂“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PPT”的线性教学模式,已难以契合Z世代(网生代)学生“碎片化、可视化、交互化”的认知特征。数字技术正在加速教育领域系统性变革,通过数据驱动、个性化推荐以及智能交互等技术手段,高校思政教育向着更加精准且高效的方向发展。如何精准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实现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质的跃升,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命题。
运用数字技术构建智能化教学体系
其一,打造一体化智慧思政平台。教育主管部门要牵头制定高校智慧思政平台建设的技术标准与数据规范,明确数据采集范围,即包括学业表现、学习行为轨迹、网络参与度、心理测评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维信息。同时,明确数据共享权限与使用边界,为跨平台、跨部门的互联互通奠定技术基础。在平台建设中,教育主管部门要以高校数据中心为核心,深度融合教务系统、学工系统与课程学习平台等多源系统,实现数据实时汇聚、动态更新与智能分析。平台建设还应关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安全管理机制,让技术在安全环境中为思政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其二,深化数据治理与智能分析。高校要建立严谨的数据采集、清洗与校验流程,让每一条信息都经得起推敲,确保数据的真实与可靠。数据采集要始终坚持知情同意与最小必要原则,既满足育人需求,又严守法律与伦理底线。具体而言,高校在数据采集时应关注以下方面,一是认知基础维度,即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事政策与历史文化的掌握与理解;二是思想动态维度,即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情绪的起伏以及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三是价值取向维度,即学生的价值排序、道德判断与理想信念的坐标;四是能力素养维度,它是学生批判性思维与社会实践能力等的综合体现。基于此,高校可通过学习行为预测与学情诊断,提前发现学生学习的“绊脚石”和知识“薄弱带”,通过思想动态感知敏锐捕捉校园舆情与社会思潮脉动,及时识别潜在风险,通过资源智能匹配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资源与实践活动,推动思政工作从“有数”走向“懂数”。
运用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场域
其一,高校可利用数字技术为学生打造全新的感知理解场域。VR技术可打开“穿越时空”的大门,学生戴上头显,课本上的文字便可化作鲜活的历史现场,学生从中得以真切体会历史的厚重。AR技术可让抽象概念具有可触可感的形态,当思政教师在讲解《资本论》中“商品拜物教”时,AR可将教室变为虚拟超市,以动态可视化的方式将货架上商品背后隐藏的资本逻辑与社会关系层层展开,学生伸手触碰商品标签时便能看到价格形成的链条、劳动价值的转化以及市场机制的运作轨迹,将原本深奥的理论在互动中变得生动易懂。其二,高校可利用数字技术构建跨时空协作认知共同体。当物理距离不再成为障碍,来自天南海北的学生便可围绕同一主题组成学习共同体。如在乡村振兴主题调研中,学生团队可借助云端共享平台,实时同步掌握来自田间地头的一手数据,通过视频连线与偏远地区的基层干部与农业技术人员开展深度访谈,共同完成融合数据可视化、案例分析与可行性对策建议的交互式报告,实现从理论探讨到实践落地的完整闭环。学生也可在数字文化馆中联手策划“百年征程”主题展览,用虚拟展品、沉浸式影像和互动叙事,将历史事件与时代精神转化为可感可知的体验,使学生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同行。
运用数字技术实施精准化教学策略
其一,绘制立体生动的学生“数字画像”。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为学生“数字画像”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素材。画像的价值不仅在于呈现,更在于深化。它需要超越“成绩优劣”“活跃与否”等浅层标签,深入刻画更为丰富的维度,即在认知特征上展现学生知识结构图谱、理论理解深度等;在情感态度上,捕捉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度、对特定议题的情感倾向与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在发展需求上,识别学生理论学习薄弱环节、实践能力短板以及生涯发展中的困惑点。但“数字画像”终究只是辅助工具,无法替代教师的人文洞察。思政教师需将平台生成的画像与日常观察、谈心谈话、作业批阅等相结合,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数据背后的深层原因与鲜活的个体故事,使教学更具温度、更接地气。其二,致力实现教学内容“千人千面”。思政教师应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画像,针对不同学生设定既具差异化又相互衔接的教学目标,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跳一跳够得着”的挑战中获得成长。课前预习环节,平台可根据前置知识测评结果与学生兴趣标签,智能推送定制化预习资料包,如基础薄弱者可获得普及性课件、核心概念图解等,兴趣浓厚者可获取延伸阅读与深度思考题等。现场授课环节,智慧教学工具为其动态调整提供了可能,思政教师可依据实时答题数据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灵活调整讲授重点与互动方式,如对普遍存在的困惑集中攻坚,为理解较快的小组布置深度研讨任务,以实现课堂节奏与学生需求同频共振。
〔作者单位:黄山学院艺术学院。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徽州民间工艺”(2023xsxx275);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面向2035的高校高质量‘三创’教育研究”(K22YD20607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