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古冰川“盖被子”第六年 已实现冰川表面高程局部正增长


2025年5月,达古冰川第六次“盖被子”。达古冰川管理局供图2025年5月,达古冰川第六次“盖被子”。达古冰川管理局供图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王祥龙闫雯雯刘彦君何宏杰)9月21日至9月30日,南京大学能源与资源学院科研团队在阿坝州开展“达古冰川动态变化观测与应对”科研工作。科研团队对2025年5月铺设的迭代辐射制冷材料覆盖区域进行科学测量。经初步测定,最新迭代的近4000平方米辐射制冷材料在覆盖的区域能够减缓冰川消融接近3米。相较于周边未铺设区域的剧烈消融,铺设区冰川的表面高程已实现超过10厘米的局部正增长。这是达古冰川近年来铺设面积最大和效果最好的一次保护工作。

  全球变暖背景下,原本沉睡数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的冰川正加速消融,2023年数据显示,过去34年,达古冰川已退缩76%。中国科学院团队模拟实验结果曾显示,如果不进行有效人工干预,达古冰川最迟将于2029年消失。减缓冰川消融,加强保护迫在眉睫。2020年,达古冰川管理局启动全国首个大面积冰川“盖被子”实验。2020年和2021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王飞腾带领团队,使用土工布对达古冰川实施保护。自2022年起,南京大学朱嘉教授的团队,利用新型的辐射制冷材料,开启达古冰川保护的“2.0时代”。到2025年,每年一次的“盖被子”实验从未间断,总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此次南京大学的最新科研成果证明,若维持目前的保护力度和状态,到2029年达古冰川可能不会消失。

  工作现场,科研人员用携带激光雷达的航测无人机等仪器设备,对今年5月和去年5月铺设辐射制冷材料的冰川区域进行了科学测量。南京大学博士后庄立超介绍:“初步数据显示,今年5月铺设至今,达古冰川辐射制冷材料铺设区相较于非铺设区的平均高程差近3米,非铺设区的消融量较为剧烈,而铺设区下的冰川保留了一定的雪和冰,局部实现冰川表面高程正增长超过10厘米。”

  此外,科研人员在对2024年的实验区域进行测量时发现,辐射制冷材料保护区域的冰层在太阳光下呈现杂质较少的蓝色,相较于周边冰碛物较多的灰冰区域,最大的高度差接近5米。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