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之滨,“湿”意盎然。9月24日至25日,以“美丽滨海: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为主题的2025全球滨海论坛在江苏盐城召开,搭建起滨海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和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坐拥954公里蜿蜒海岸线、3.75万平方公里辽阔海域,在静听鸥鹭低吟、守护滨海生态的同时,江苏正助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绿色低碳轨道,美丽江苏的绿色未来触手可及。
当时间的指针拨向初秋,江苏大地依旧生机盎然,一幅 “生态向好、万物共生”的立体画卷正伴着微凉的秋风徐徐铺展,将江海之畔的灵动与生机娓娓道来。盐城大力推进“退渔还湿”,强化滨海湿地保护修复,条子泥湿地成了鸟类迁徙的“国际机场”;在,连岛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让受损的生态肌理在科学修复中逐渐愈合,海岸带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一幅水清滩净、人海和谐的美好新画卷跃然眼前;如东深耕“陆海统筹”修复,攻坚盐碱滩涂治理,一望无际的滩涂从“荒芜之地”蜕变为“生态绿洲”,成为江海之滨一道亮眼的生态风景线……如今的江苏,海更蓝,岛更秀,湾更美。这片江海交汇之地,正义实际行动书写着人海和谐共生的新答卷,为全球滨海生态保护与生物多样性守护贡献了“江苏经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在江苏这片活力热土上,产业发展与自然同频共振的实践案例处处可见。比如,作为江苏沿海规模最大的渔光互补滩涂光伏项目,吕四滩涂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完成100MW并网发电,极大地提升海域综合利用率,促进清洁能源发展与生态养殖融合;盐城锚定绿色能源发展方向,全力推动“风光氢储”一体化融合发展,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向低碳化、高端化加速转型;连云港则聚焦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通过蓝碳资源开发、智慧监测体系构建,真正达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从“靠海吃海”到“养海富海”,江苏因地制宜点“绿”成金,持续壮大“美丽经济”,“碳”索出一条“生态赋能产业、产业反哺生态”的特色之路,在守护碧海银滩的同时,持续激活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木之盛在有根,水之长在有源。何以语“滨”?其背后是政策体系的精准赋能与制度保障的持续发力。《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连云港市滨海湿地保护条例》《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相继落地,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域、权责清晰的法规体系,让滨海湿地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今年2月,江苏省政府出台《江苏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若干政策举措》,明确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大力培育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守护“硬约束”与绿色转型“软引导”同向发力,在守住“水草丰美、鸟飞鱼跃”生态本底的同时,也为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而持久的支撑力。
潮起黄海,绿满滨城。期待一个更可持续发展、更富鲜活生命力的世界,在交流与合作中绘就出人海和谐、美丽共生的新画卷。(邱彤)
【责任编辑:李硕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