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步丈量田间 担当稳住粮仓


(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延庆区农业农村局养殖业管理科科长张建秋多措并举保障粮食安全,超额完成全区稳产保供任务。她科学统筹规划,合理分解目标,深入田间激发农民种植热情,有效应对特旱与冰雹灾害,保障作物稳产;推进“田长制”,提升耕地质量,快速响应灾情预警,迅速组织恢复农业生产;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土壤与灌溉设施,推广高效技术,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农民收入。今年,她被授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落实粮食安全战略超额完成稳产保供任务

作为延庆区稳产保供工作的牵头科室负责人,张建秋全面统筹规划区域年度粮食蔬菜生产任务。她结合不同乡镇的种植结构和生产潜力科学合理地分解年度目标,确保每一项任务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依托定期调度工作机制,配合科学的技术指导,实现了稳产保供任务的超额完成,为全区农业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激发农民种植大豆和油料作物的热情,张建秋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他们的种植意愿和实际困难。“通过实地调研不同作物种植成本,我获取第一手资料,积极争取区级财政补贴,有效稳定了大豆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张建秋说。

2023年,延庆区遭遇了近30年来同期降水量最少的特旱情况,玉米旱地土壤墒情及出苗率均面临严峻挑战。面对这一状况,张建秋迅速行动,主动与气象、水务等部门沟通协作,深入了解各乡镇旱情具体情况及农民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她拟定了延庆区农业抗旱工作方案,明确了抗旱措施和工作要求,调动了相关部门、乡镇和广大农民的抗旱积极性,确保了抗旱工作的有序、有效实施。

2024年6月27日,延庆区突遭强对流天气袭击,部分乡镇遭受冰雹灾害,导致近7000余亩农作物受灾。张建秋第一时间赶赴受灾现场,实地查看灾情,及时制定详细的补贴方案,通过申请调度应急种子、补贴肥料、农机及无人机“一喷多促”服务等综合措施,不仅有效保障了农作物的稳产,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农户的经济损失,赢得了广大农民赞誉。

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耕地保护

作为延庆区“田长制”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张建秋致力于完善配套制度,健全工作机制,逐年推进重点任务实施,有效提升了延庆区耕地质量等级,助力实现粮食亩均单产520公斤,达到全市最高水平。在工作中,她牵头编制并印发“田长制”重点任务清单及分工方案,加强20余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明确各部门职责,更新区、镇、村三级田长信息569人,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和责任地块,切实强化了措施,充分发挥了“田长制”在保护耕地中的关键作用。

2023年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延庆区设施农业和大田农作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为迅速开展农田损毁地块摸排修复,抓好农业灾后修复生产,张建秋连夜拟定了关于开展汛后农田保护和农业恢复生产专项行动方案,从灾后巡田清淤、灾情统计、农业技术指导、农田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制定了重点任务,实现15天内恢复农业正常生产,减少灾情影响。

在耕地质量监测、提升及保护方面,张建秋严把耕地入口关,认真落实新增耕地联合验收机制,完成新增耕地农业生产符合性评价。面对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国家级试点任务,她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克服普查样点数量多、外业采样难度大的困难,高标准完成了462个点位土壤采集、内业测试、土壤适宜类评价等相关工作。该经验做法作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典型案例在全国得到推广。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农业增收

为促进农业生产成本下降和农业增产增效,确保农民农业收入不断增长,张建秋大力推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大幅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经过深入调研和收集资料、广泛听取农民意见,张建秋依据全区各乡镇农田状况,遵循“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在2022至2024年期间成功组织推动3.5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土壤改良方面,通过施加有机肥料、翻耕等措施提升肥力和保水能力。同时,铺设地埋管、安装设备,优化灌溉设施,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农业效益。”张建秋介绍说。

此外,张建秋还致力于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通过整合耕地实现小田变大田,打造集中连片区域,建成多块高标准农田,创建高产高效示范区域。在康庄、沈家营等乡镇遴选20余个经营主体,推广水肥一体化、化肥减量增效、土壤检测、无人机植保等多项高产高效技术,项目区内玉米平均亩产达到65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达到900公斤以上。

“如今,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完善灌溉设施的农田作物长势情况明显好于其他地块。”张建秋说,农业种植机械化、规模化、科技化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成本下降和农业增产增效,确保了农民农业收入不断增长。

□本报记者 马超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