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敦煌走向世界 让世界走近敦煌


9月22日上午,“2025敦煌论坛:敦煌文化国际传播——敦煌文化国际传播的实践路径论坛”在敦煌举行。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丝路交响,汇八方和风;如意甘肃,迎四海宾朋。

9月22日上午,“2025敦煌论坛:敦煌文化国际传播——敦煌文化国际传播的实践路径论坛”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由酒泉市政府、敦煌研究院主办的本次论坛,搭建高水平国际化交流平台,汇聚来自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40余位专家学者,深入探讨敦煌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路径、新方法,为敦煌文化国际传播的美好未来注入思想动能与前瞻视野。

敦煌是古代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造就了博大精深、开放包容的敦煌文化。这既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又展现了兼容并蓄、借鉴吸收不同文明的深厚文化自信。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长期以来,甘肃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持续推动敦煌文化的国际传播。

主旨演讲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敦煌学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华文化的全球性传播趋势、文化产品创新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与思想碰撞。

酒泉市领导在致辞中说,酒泉市立足敦煌文化,广泛深化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合作,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全力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快推进“典范”“高地”建设。

据介绍,酒泉发起成立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城市国际媒体联盟,设立首个以文化为定位的城市国际传播中心,于今年5月成功举办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与韩国、瑞典、意大利等6个国家的8个城市结为国际友好城市,持续推动流失海外中华文物数字化回归。

甘肃正积极搭建文化融合、思想融汇、情感融通的桥梁,推动中华文化跨越时空与世界文明对话,合力奏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华美乐章。

敦煌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小刚分享了实践成果:“近年来,我们与甘肃省政府外事办、敦煌市政府共同举办‘敦煌文化环球连线’活动。青年专家通过驻外使领馆线上平台,走进德国、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尼日利亚、新西兰、古巴等13个国家,开展敦煌与世界对话,进一步夯实了民心相通的基础。”他特别提到,莫高窟的游客接待量连年攀升,已从2019年的213万人次跃升至2024年的320万人次。

立足新起点,如何使敦煌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成为与会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课题。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向云驹作主旨演讲时说:“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的智慧。以文明制度推进人类文明美美与共,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维度。这是我们探讨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有效路径的宏大背景和历史意义。”

在甘肃省敦煌哲学学会创会会长、兰州大学教授范鹏看来,“通而不统”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行动理念。世界各国若能秉持“通而不统”的国际文化文明交流交融理念,努力打破交往壁垒,搭建沟通桥梁,实现互利交融的目标,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世界,将在东方文化的滋养下展现出文明的曙光。

论坛上,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分享真知灼见——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索罗宁阐述《敦煌465窟与西夏藏传佛教传播》;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长聘教授陈琪就《敦煌文化全球化叙事体系的构建》展开深入探讨;韩国敦煌丝绸之路学会会长全弘哲阐述了《智能化时代的敦煌学与丝路学转型:多语言数字化与AI融合的学术类型》;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阿塞拜疆语教研室主任阿格申·阿利耶夫介绍了《人工智能与传统方法的融合:〈敦煌文化关键词〉中文负载词的阿塞拜疆语翻译》……

丝路驼铃传千载,文明交汇耀古今。

以此次论坛为新起点,甘肃将持续深化敦煌文化中蕴含的守正创新、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等精神,持续推动“让敦煌走向世界,让世界走近敦煌”的双向奔赴,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滋养深厚的文明力量。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