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淬火赴军营 热血报国正当时


  9月15日,我市各区县分别举行了2025年下半年入伍新兵欢送会。新兵们身着崭新的戎装,身披绶带、胸戴红花,个个精神饱满、士气高昂。

  热血青年们把应征入伍作为无悔的人生选择,把献身国防作为崇高的价值追求。一个个爱国参军的感人故事,一幅幅从军报国的动人画卷,在我市各地不断呈现……

  三代从军志 一脉报国情

  在耀州区庙湾镇蔡河村,村民王江浩光荣入伍,成为这个普通农家的第三代军人。一家三代接力报国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让红色家风在岁月长河中愈发闪亮。

  1950年,王江浩的祖父王德福放下锄头穿上军装,奔赴青海某部服役,用热血践行了保家卫国的誓言。1953年退伍后,他回到家乡投身新农村建设,在平凡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1984年,王江浩的伯父王有义参军入伍。在兰州某部服役期间,他光荣入党,次年即奔赴作战前线。战区暴雨成灾时,他主动请缨驻守受灾最严重的炊事班,因作战英勇荣立三等功。

  在满墙军装照和立功喜报的熏陶下,刚满18岁的王江浩高中毕业就毅然报名参军,续写荣光。王江浩说:“真正的成长要为国家出力,我接过的不只是行囊,更是永不褪色的家国担当。”

  从青藏高原到西南边陲,从北国戈壁到国际演兵场,七十年的时光在三代家人的军旅轨迹中凝结成不变的忠诚。

  追梦军旅 无悔青春

  踏上开赴军营的列车,23岁的王旭升如梦初现。一个月前,他还在印台区中医医院的康复治疗室里整理着治疗器械。去年8月,王旭升通过事业单位招考,成为印台区中医医院的康复治疗师。工作中,他实施“中医理疗+现代康复”疗法,帮助不少患者重获健康。今年9月,他毅然决定踏上参军路。

  面对亲友的不解,王旭升总会想起外公那枚珍藏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兄长戍边时寄回的雪域照片。

  转折发生在今年春天。当看到军人抢险救灾的新闻时,王旭升心中升起一种信念——“我应该在那里”。经过深思熟虑,他郑重提交了辞职申请。

  “我的针灸推拿技术,或许能帮战友预防训练伤。”王旭升的从军志愿表上,特意标注了“康复治疗”专长。他查阅了大量军事训练伤防治资料,甚至自费参加运动医学培训。耀州区人武部得知他的情况后,协调市区各相关部门落实优抚政策,为其保留原单位人事关系,服役期间计算工龄,退役后可选择复职。

  从握着银针的康复师到持枪的战士,王旭升用行动诠释着另一种“担当”,更让青春在军营获得最彻底的淬炼。

  战友携手 “二次入伍”

  走进耀州区新兵欢送现场,23岁的郭寒滨与杨铭曦如青松般笔直挺立,坚毅的面庞在人群中格外醒目。这对从“同年同月同参军”到“同退同归同再战”的亲密战友,以拳拳报国心再次披挂戎装,将“若有战,召必回”的誓言化作二次奔赴的热血征程。

  2023年秋,郭寒滨与杨铭曦带着大学毕业证,双双入伍广西武警某部。军营的淬炼,让两人从青涩学子蜕变为军事素质过硬的战士,郭寒滨所在连队因战绩突出荣立集体三等功;杨铭曦则凭借过硬军事素质和全优考核成绩,连续获评“优秀士兵”“四有军人”等荣誉称号。

  今年3月退役后,两人分别转业至当地企业。虽有了稳定工作,但每当黎明时分,身体仍会不自觉地等待那声响彻军营的起床号。“看到老部队的战友们顶着暴雨扛沙袋、蹚急流救群众的画面,我才发现自己军人的使命从未卸下。”

  耀州区征兵办田屈鹏说:“今年像他们这样的‘回头雁’已有8人,带动全区应征报名人数同比增加23%。”越来越多的青年正把从军报国作为人生的重要选项。

  如今,这对“战友”带着更成熟的意志重返军营。临行前,郭寒滨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前庄严敬礼,他们二次出征的故事,正将“青春许国”的种子“播撒”进更多年轻人的心田。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