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要素如何聚合发展?


    开栏语

    2025北京文化论坛如约而至。

    这一文化盛会,既是搭建文化之桥、深化交流对话、推动人文合作的重要窗口,也是推动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助力新时代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务实之举、创新之为。

    值论坛召开之际,北京青年报推出《京彩文化“四问”》特别报道,从文化资源的聚合、创新、贴近、转型四个层面切入,

    总结梳理北京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亮点和经验,展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展现文明大国首都的文化气象、时代风貌。

    本期聚焦文化要素聚合发展与科技助力文化焕新蝶变。

    全国文化中心是党中央赋予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之一。2025年,北京把“深入做好首都文化大文章,更好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作为了全市重点工作任务之一。

    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的北京,文化资源深厚且多元。如何把各类文化资源更好聚合融通,化为支撑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成为摆在首都北京面前的重要课题。

    任务艰巨,时不我待,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北京正在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科学规划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和路径,不断推出更加务实有效的新举措,开创首都文化建设新局面。

    格局定心

    繁荣兴盛“四个文化”

    北京中轴线北延,燕山脚下,一组宏伟古朴的建筑群坐落山间,这就是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阁。走进这里的“国家书房”, 15组巨型书架令人仰止。

    向南望,仿佛与文瀚阁相呼应,京城中轴线最南端,在原大红门服装商贸城的基础上转型升级的科技+文化新地标——南中轴博物馆群正在拔地而起,这里将打造国家级“文化会客厅”。

    向东望,路县故城遗址将通州建城史前推到西汉时期,这里的一砖一粒、一井一窑叙说着“一枝塔影认通州”的漕运盛景。

    向西望,香山革命纪念地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雄心壮志和老一辈革命家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豪情。

    京城中部地区的元大都遗址,则清晰规制出了中轴线、胡同等理想都城的秩序规范。

    大有大的景观,小有小的精致。东四一带的胡同里,一对对门墩小狮子被摸得锃亮,也许它业经百年,见证着老城变迁;密云郊区,一棵古银杏树黄叶飘摇,也许它已过千岁,默念着京华沧桑。

    只有站在高处,才能真正俯瞰到北京那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它们是这座城市文化发展的基本格局。

    2020年发布的《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中便已提及“四个文化”基本格局和“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则明确指出了2025年北京文化工作的一项任务就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兴盛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

    有格局,方有天地;有天地,方有胸怀;有胸怀,方有潜能;有潜能,方有未来。

    守正创新

    多元文化产生化学反应

    在文化资源聚合发展的过程中,传承与创新往往是同步进行的,创新是为了更好传承,而传承则进一步丰富了创新。

    2025年8月,长安大剧院上演了新编京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为了在新时代讲好经典IP,北京京剧院组建了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创作队伍。京剧的传统、时代的节奏、经典的故事,全都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部作品里,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专家的好评。

    时间再回到2025年1月,湖广会馆迎来修缮后的第一出驻场新戏:沉浸式音乐剧《金风玉露》。制作人李东表示,沉浸式音乐剧是当下最受年轻人喜欢的娱乐方式,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撬动大家对百年会馆的兴趣。

    对于湖广会馆和文保工作者来说,《金风玉露》的上演正是文物活化利用思想的体现。可以说,正是有了科学的理念、创新的思维、敢于突破的精神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热爱和正确认识,才能够让文物活起来、文化炫起来、传统留下来。

    北京文化多元但不杂糅,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相互融合,产生复杂的化学反应,这种反应某种程度上就是“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说:“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互鉴共荣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北京作为首都,其文化聚合既是本土文化之间的聚合,也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聚合。“引进来”与“走出去”已经成为北京文化发展战略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从“引进来”的角度看,每年的北京图书博览会、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服贸会等各种大型展会与文化活动吸引着众多国外企业参与其中,展开商业合作。

    以今年第3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为例。本届图博会累计吸引80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多家展商现场参展,22万种中外图书亮相,举办1000多场文化活动,11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万人次入场参观。

    既要把优秀的海外文化引进来,也要让优秀的北京文化“走出去”。

    在第3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北京出版集团马来西亚汉文化中心举办了茅盾文学奖作品《北上》马来文版新书发布会。《北上》马来文版是继《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后,版权合作的第3部茅盾文学奖作品。除了图书,北京在影视、演出等文化领域的对外交流亦是一种常态。来自北京的艺术家们正愈发主动地在世界舞台上展现着他们对文化的理解与抒发。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合生万物”的理念一以贯之,而这背后恰是中华文化长期形成的社会观和方法论。中华文化在融合发展中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北京的地域文化因“合”而来。今天的北京,正在以其独有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视角向全世界讲述着中国故事。这必然是一个日益蓬勃的、美好的、自信的东方故事。

    文/本报记者  陈斯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