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怎样助推全链条人才培养


(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江苏省连云港市,参加“入企探岗”职业体验的高校毕业生在了解企业运营情况。朱华南摄/光明图片    江苏省连云港市,参加“入企探岗”职业体验的高校毕业生在了解企业运营情况。朱华南摄/光明图片
    山东省德州学院实习支教生赶赴基层中小学支教。许文豪摄/光明图片    山东省德州学院实习支教生赶赴基层中小学支教。许文豪摄/光明图片

与谈人 

  宋志浩 清华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思想教育办公室教师

  佘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副教授

  管雪 杭州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辅导员

  主持人

  本报记者 曹雅楠

  在高校莘莘学子茁壮成长的背后,有这样一支队伍,为他们的学习科研、校园生活保驾护航,他们就是高校辅导员,是学子们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

  近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全国高校辅导员人工智能专题培训班上表示,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和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同等重要的“第四支队伍”,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实现教育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力量之一,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专业化职业化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与教育强国战略的推进成效。随着时代发展,辅导员的职能面临哪些改变?这支队伍应具备怎样的综合素质?辅导员如何在全链条人才培养中发挥应有作用?记者就此展开采访。

强基固本:明晰辅导员队伍的定位与职责内涵

记者: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与教学、科研、管理同等重要的“第四支队伍”,如何理解这一队伍的使命职责与独特价值?

  宋志浩:辅导员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中均具有独特价值。知识传授是辅导员工作的基础,辅导员应当在学业和生活上给予学生帮助和引领,这是开展其他工作的“认同感”来源和心理基础;能力培养是辅导员工作的关键,辅导员既要告诉同学们“是什么”“为什么”,更要教会其“怎么做”,帮助学生习得未来独立成长的本领;价值塑造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即引导学生实现从“要我做”到“我想做”的价值观转变,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思想困惑,形成寻求自主提升的不竭动力。

  相较于教学、科研、管理队伍来说,高校辅导员最突出的特点是“总与学生在一起”,其工作涵盖学生的全学段、生活的全场域、培养的全链条,能够“见缝插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的存在,能够帮助学子端正政治追求,坚定理想信念,为前行方向“掌好舵”;夯实发展根基,开创卓越成就,助职业成长“扬起帆”;确立人生目标,勇于担当使命,让人生发展“行万里船”。

佘明:“第四支队伍”这一定位,意味着高校辅导员与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教学队伍、科研队伍、管理队伍在“同等重要”的前提下有所区别。教育部2017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了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等辅导员的九项主要工作职责,并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专职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可以说,相较于其他三支队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要求、岗位职责、选聘条件、发展路径、管理模式、考核标准都有其独特性。在“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位列教育强国“六大特质”之首、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作为教育强国建设“一号工程”的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在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等方面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更加凸显。

管雪:“第四支队伍”这个定位打破了大家对辅导员“只是管管日常”的刻板印象,真正把我们放在了与学生“同行成长”的核心位置上。这支队伍的内涵,远不止“管理”二字——我们更像是学生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得先懂他们,才能帮他们。“先建立信任,再提供帮助”的陪伴,正是“第四支队伍”最独特的价值——教学队伍帮学生“学知识”,科研队伍引学生“探未知”,管理队伍为学生“筑环境”,而我们能补上“一对一懂心、精准解困惑”的缺口。

守正创新:融入“三全育人”新格局

记者:在教学全流程、多场域中,辅导员应该如何为高质量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佘明:在全链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辅导员要把握好入口关、培养关、出口关,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助推高质量人才培养。在入口关,辅导员应该积极参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党政领导、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共同深入招生一线,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特色。在培养关,辅导员要汇聚多方资源,以思想引领培根铸魂,以生涯教育赋能成长,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将学生培养成“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在出口关,辅导员要积极参与校企校地合作,深入开展用人需求调研和学生就业意向调研,全方位助力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在工作过程中,辅导员要抓住关键时期、关键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新生入学阶段就是很重要的契机,我们每年会开展“大学适应力提升计划”,首先通过问卷调研和座谈交流掌握新生的群体特征和个性特点,然后围绕文化适应、学习适应、环境适应、心理适应等方面制定方案,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培养计划和教育平台、明确奋斗目标、激发成长的内生动力,进而顺利完成角色转变。

宋志浩:在开展思政引领工作中,我经常会遇到两类群体,一是对理论不感兴趣、没有建立起理论认知的同学,二是对理论一知半解,将信将疑的同学。因此,特别需要发挥两种渠道的作用:一是思政小课堂,二是社会大课堂,贯穿两者的就是面对面的谈心交流和真情引导。要以问题解析的方式讲透道理。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中遇到的真实困惑以及学生关心的复杂社会问题根源、国内国际对比等问题与学生开展交流解答,把这些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把道理一条条讲清楚;另一方面,在问题解析的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学生自主完成,辅导员根据逻辑链设置好循序渐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提出好问题真问题、分析复杂问题、思考前沿问题,逐步推出结论。

管雪:如果学生觉得你只是“讲大道理的人”,哪怕内容再正确,他们也听不进去;但当他们把你当成“能聊心里话的朋友”,你说的话就能走进他们心里。围绕“信任”和“引领”,在推进日常工作时,辅导员要在教育教学管理全流程中为培养高质量人才精准发力,让“学知识、练技能、用本领、育品格”形成闭环。

  辅导员要把育人场域扩大到课堂外,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单位,邀请优秀校友做分享。也要把人才培养的链条延伸到生涯教育中,锚定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锻造实践能力,把企业需求变成科创项目;培养综合素质,将沟通协作、责任担当等培养融入教学全流程,帮助学生不仅掌握技术,更知道为何学、怎么用,最终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

着眼发展: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与能力培养

记者:广大高校为辅导员队伍提供了哪些支持?未来辅导员工作应该在哪些方面继续深化?

  管雪:学校层面,有很多实实在在的培养机制。比如针对新辅导员的“新竹计划”,我刚入职时就受益良多——学校专门为新辅导员配备了“双导师”,一位是有十几年经验的行政导师,日常工作中遇到学生矛盾调解、事务流程处理等问题,他都会手把手指导;另一位是思政领域的学术导师,帮我梳理思政工作的思路,指导我开展相关研究。还有学校组织的辅导员工作坊,像我所在的“博雅思享荟”,经常会邀请全国最美辅导员、学工部老师等分享成长经验,交流学习、教学相长。

  我个人也一直在主动“充电”:一方面探索思政教育的新形式,去年参与“浙里潮声”开学第一课,尝试用脱口秀的方式做宣讲,把学术性的道理变成学生爱听的“故事”,效果比传统宣讲好很多;另一方面深耕专业技能,专门参加了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培训,还不断打磨授课技巧,希望能更专业地帮助学生解决“未来发展方向”方面的困惑。

宋志浩:学校提出了具有清华特色的思政系列教师职务聘任标准,着重考察思政引领力、学术影响力和公共服务三方面的工作实效。对思政系列教师职务聘任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落实思政系列教师工作条件保障。落实“双肩挑”教师辅导员考核和工作量认定。院系和书院党委将“双肩挑”教师辅导员履职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考核评级和各类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考核合格的“双肩挑”教师辅导员工作所对应的教学工作量按每年4学分进行认定。教研系列准聘期的教师担任“双肩挑”教师辅导员超过3年,可申请延长1年准聘期。

  未来,学校将为辅导员提供AI发展支持,开发完善辅导员专属智能体助手——清小导,具备智能思政问答、工作案例推荐、思政信息共享、文件信息速览等功能,建立需重点关心学生的精准识别、精准关心、精准指导机制,努力做到“全面覆盖,不落一人”。

佘明: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这一命题需要得到更多重视,也需要更加广泛地凝聚共识,通过多方协同探寻“破局”之道。一方面,高校辅导员的数量快速增长,职责边界不够清晰,如果没有畅通、明确的晋升发展通道和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工作时间一久,辅导员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教育变革深入发展,高校辅导员面临更高的能力要求,需要通过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学习培训和实践历练,加速提升辅导员的综合能力。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