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自主可控 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划定重点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9月22日从国家能源局获悉,近日,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4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部署了6个部分共13项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具体举措包括加大自主化燃气轮机攻关力度,推动储能装备、氢能制储输用装备等规模化应用,重点突破自主可控工业控制系统、设备智能感知和智能运维、网络设施、作业等数智产品等。

根据《指导意见》,到2030年,我国能源关键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实现自主可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技术和产业体系全球领先,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有效保障高效智能能源勘探开发、低碳高效能量转换、低成本高可靠能源存储、高效稳定能源输送等战略任务,有力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能源装备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载体。国家能源局科技司相关负责同志指出,《指导意见》聚焦能源安全与能源转型两大中心任务,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以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补短板、拉长板、锻新板为基本路径,坚持创新驱动、分类施策、应用导向、融合发展的原则。

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看来,《指导意见》的一大重点是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链自主可控,瞄准燃气轮机、工业控制系统等关键环节,系统部署重大科技专项,强化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加快构建国产化替代路径。

例如,《指导意见》明确,加大自主化燃气轮机攻关力度,突破高效宽工况压气机和透平设计与制造技术、低碳燃料掺烧和纯烧技术,推动构建覆盖中小型到H/J级高参数机组的谱系化燃气轮机装备体系。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存储装备规模化应用也至关重要。记者注意到,《指导意见》聚焦构建安全高效、多能互补的能源存储技术体系,提出了储能装备、氢能制储输用装备重点任务。

其中包括,推动建立高安全、高可靠电池储能装备体系,研制长寿命、宽温域、低衰减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关键装备,构建低成本长时钒基、铁基、有机等液流电池装备体系。加快突破高可靠、长寿命、高效率,并适应波动性电源输入的电解水制氢装备,开发规模化离网制氢技术,推动可再生能源电力就地消纳和利用。

除了强调“自主可控”,《指导意见》还凸显“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赋能作用,提出重点突破自主可控工业控制系统、设备智能感知和智能运维、网络设施、作业机器人等数智产品,通过构建“感知—规划—决策—执行”闭环体系,推动覆盖开采、转换、存储、输送全过程的能源装备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数字技术深度融入能源装备全链条,将全面提升运行效率、安全水平与响应能力。”孙传旺认为,前瞻性布局“绿色循环”的全生命周期体系也是《指导意见》的一大亮点。

《指导意见》要求,突破绿色循环材料与修复延寿技术,研制多能互联、节能环保和拆解回收装备,构建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循环利用标准体系,实现从原料生产到终端产品再到原料生产的全生命周期循环管理体制。

下一步如何推动落实?《指导意见》从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强产业平台建设、加强全面质量管理、鼓励首台(套)应用、建立完善高层次标准体系、深化国际开放合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7个方面,提出了优化产业创新生态环境的措施。

其中包括,加大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国家科技项目对能源关键装备攻关支持力度。优化创新产品招投标等政策,探索创新联合体等科研项目以灵活方式发包。鼓励制造企业开展新产品转固定资产租赁业务等服务型制造。用好再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能源重点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国家能源局科技司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指导意见》提出了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战略谋划、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各地方同步制定差异化实施方案的保障措施。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