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绽华彩 创新发展谱新篇


6月25日晚,上海爱乐乐团在酒泉城区进行演出。边世文

“书遇酒泉 阅见未来”主题晚会。殷小乔

6月25日晚,上海爱乐乐团在酒泉城区进行演出。边世文

9月5日,“让世界看见河西走廊——从上海出发”专场活动在上海红窑艺术馆举行。殷小乔

敦煌悬泉置遗址景区等比例复原的悬泉置坞堡。王斌银

9月13日,第六届敦耐赛(2025中国汽车越野拉力锦标赛金塔分站赛)拉开帷幕。曹红祖

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准备就绪,主场馆装扮一新。 田蹊 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准备就绪,主场馆装扮一新。 田蹊

董文龙 范昊帆 王海鹏

驼铃悠远,穿越千年时光;文博溢彩,续写丝路华章。九载光阴流转,已成功举办七届的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敦煌文博会不仅承载着千年丝路的辉煌历史,更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光芒,牵引丝路旅游黄金走廊的再度崛起,让文化遗产的软实力切实转化为惠泽民生的硬支撑,让构建的贸易网络延伸至更广阔的维度,让绘就的文旅蓝图转变为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壮丽实景。

业态培育欣欣向荣 文旅项目处处开花

从去年火爆出圈的鸣沙山星空演唱活动,到今年抖音“落日合唱派对5·4青春场”的全网刷屏,千年敦煌的丝路故事在星空下、在歌声里、在每个游客的心中永远年轻灿烂。

与敦煌市相邻的瓜州县,通过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玄奘足迹”瓜州铁人三项赛等一系列精品赛事,不断释放“体育+旅游”新活力,助力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留量”。

依托节庆活动,肃州区持续打造“国潮+音乐”主题文化品牌,通过电音节、“后备箱”集市、星空露营等形式精准触达年轻客群,以丰富多样的“夜经济”打卡体验,打造更加精彩的夏日“新夜态”。

今年8月1日,备受关注的悬泉置遗址景区全面迎客。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记忆的汉代邮驿,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历史足迹。

随着玉门水上世界(游泳馆)生态公园、玉门关遗址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和玉门关阳关5A级景区创建基础服务设施(一期)项目等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重点项目陆续建成投用,酒泉市文旅项目建设呈现“处处开花”的喜人局面。

从“播种耕耘”走向“硕果盈枝”,酒泉市77个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重点文旅项目已完成投资17.42亿元,14个项目已完工,年内将有27个项目建成投用。

深入实施“文旅+百业”战略,酒泉市培育发展文旅演艺、文化创意、研学旅游等业态。持续加大文创产品研发推广力度,酒泉市航天主题文创店投入运营,敦煌工美成功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丝路手信等2家企业被评为全省十佳优秀文创企业。

发布酒泉十大精品研学旅行线路,开展“酒泉学子研学酒泉”“摘星少年”等活动100余场次,全市共接待研学游客达30.56万人次。

为大力拓展航天研学、观礼等航天旅游产业,酒泉市策划16项“神二十”发射引流活动,吸引组织5万余名学生及市民游客参与现场观礼。

敦煌市上榜2025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酒泉市荣获中华网美丽中国之旅“美丽中国·高质量融合发展示范城市”称号……区域文化旅游品质不断提升。

一组数据更能彰显酒泉文旅产业潜力:1月至7月,全市接待游客4289.86万人次,同比增长22%;实现旅游花费375.38亿元,同比增长37.6%。

以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为核心,从支柱产业培育到文化繁荣提升,再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酒泉市持续绘就文化强市的生动画卷。

“典范”“高地”建设更上层楼 文物保护工作走在前列

天高气爽,莫高巍然。只有真正置身莫高窟,才能亲眼看见它的盛大瑰丽。

敦煌研究院全力做好新时代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文化传承工作,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

今年5月31日,“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正式上线发布,录入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物目录74651条,发布敦煌文书经卷9900多卷、图像60700多幅,经卷内容识别840多万字,首次实现利用数字化技术对藏经洞文物的全面呈现、解读和共享。

从建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首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到建成启用全国文物保护领域首座多场耦合实验室,再到上线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六年来,敦煌研究院一步一个脚印,填补着文物保护领域一个又一个空白。

深入挖掘敦煌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全力守护敦煌文化,讲好酒泉故事,以崭新面貌迎接八方来客,推动千年文脉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生,展现了新时代的酒泉担当。

在“到世界找敦煌”的同时,酒泉“带着敦煌走出去”的脚步亦未停歇。酒泉市博物馆原创精品展览“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文物复制展”连续4次被确定为敦煌文博会主题展览,成为酒泉促进文明交流的一张全新名片。

新疆库尔勒、安徽黄山、云南迪庆、江西萍乡……“到世界找敦煌——敦煌流散海外文物复制展”先后走进国内7省27市42家博物馆,累计接待参观游客230余万人次,展览内容日益丰富、展览形式不断完善。

新时代,如何做好文化价值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赓续中华文化根脉,成为摆在文物保护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酒泉市域面积广阔,各类文物资源星罗棋布,绝大多数文物点深嵌于戈壁荒漠腹地,面临着文物本体保护与安全防护的双重挑战。

接过历史的接力棒,酒泉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加入守护文物、传承非遗的队伍,精心守护好文化遗产。2024年6月,集团捐资21万元,用以推动文物以数字化形式“回归故里”。同年12月,酒泉市大敦煌文化交流促进会正式成立,致力于推动开展“一台敦煌文化舞剧、一首敦煌文化歌曲、一轮回归文物巡展”等“十个一”项目。

从大力推进文物保护立法工作,到在全省率先开发使用业余文保员智慧管理小程序,再到全面推行文物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组建长城巡查专职化队伍……坚持通盘谋划、一体推进,从科学监测到预防性保护、研究性保护,酒泉市文物保护工作始终走在全省文物保护前列。

文艺惠民浸润千家万户 非遗传承创新焕发新活力

5天5场!从敦煌大剧院到东风航天城,从千年鼓楼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酒泉医院,上海爱乐乐团用动人的旋律在酒泉大地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酒泉市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作,上海爱乐乐团、东方演艺集团文艺活动火热上演,成功举办“山河诗酒泉 最美一瞬间”主题晚会、“巳巳如意耀酒泉,欢欢喜喜过大年”“书遇酒泉、阅见未来”主题晚会、酒泉市广场舞大会等大型文化活动,组织开展群众会演、书画展览、民俗演艺、阅读推广等惠民活动1300余场次。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城市文化品质活力整体提升。

在玉门市,经过精心升级的城市书房成为市民静心阅读、安心学习的好去处。在提升硬件之余,玉门市还引入专业第三方机构运营简餐茶饮服务,在惠民服务上更显用心。

日均接待市民突破350人次,近两年累计接待读者15.3万人次。这一组数字,体现了市民对城市书房的认可与喜爱,更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的生动注脚。

文化惠民,既要“建得好”,更要“用得活”。酒泉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创新打造城市书房、文化驿站、非遗工坊等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8个。一系列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优质服务,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从完善基础设施到开展多彩文化惠民活动,酒泉市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将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向基层末梢延伸。

6月25日晚,在金塔县2025年“今夏游请·汉韵燃潮”群众文化系列活动首场演出现场,舞剧《会水长歌》精彩上演,为当地群众带来一场穿越千年的视听盛宴。

剧目深度挖掘历史文献与民间传说,以西汉使者张骞出使西域,途经金塔县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为创作背景,以舞台艺术的形式生动展现了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会水古城的社会风貌和人物群像。

酒泉市充分挖掘丝路文化、航天文化、边塞文化等丰富内涵,创排舞剧《会水长歌》、舞蹈《花雨·婆娑》、情景表演《千年肃州 诗意瞬间》等优秀文艺作品60余部。优质文化资源源源不断“飞入寻常百姓家”,持续丰富文化强市的艺术矩阵。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域文化的“根”与“魂”,不仅承载着一方百姓的集体记忆,还蕴藏着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涵养精神力量的深厚文化养分。

酒泉市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建立健全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7项。截至目前,已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厅)7处、省级工坊2个、县级工坊6个、传承体验场馆120处。

9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文化和旅游部打造的大型文化季播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甘肃篇)热播,敦煌石粉彩绘技艺、敦煌舞蹈、酒泉夜光杯雕特色非遗项目惊艳亮相,为观众带来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和交流。

通过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酒泉市组织夜光杯雕、哈萨克族民歌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参与央视《非遗里的中国》节目录制,并成功举办“四季非遗·和美酒泉”酒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展等各类展览展示展演活动200余场次,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