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基金徐治彪:慢牛依旧,看好科技制造


  各位投资者下午好,今天想和大家分享我近期的一些思考。今年A股市场整体表现尚可,从基金中位数收益率来看,已超过20个点。但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尽管市场整体向好,不少个人投资者却未能盈利。

  这种情况的出现,核心原因是2021年之后,A股市场的波动明显加大,上涨时幅度不小,下跌时力度也较强。从全年维度看市场表现不错,但从投资者实际收益来看,无论是个人投资者直接买股票还是购买基金,很多人都处于亏损状态,这一现象令人惋惜。尤其近期,市场指数并未出现大幅调整,但个股和基金的回调幅度较大,让不少投资者感到困惑。

  年初时我曾和大家做过一次沟通,如今临近年底,我认为有必要再和大家深入交流。今天我会重点分享一些投资方法论,我觉得这些内容对大家更为重要。此前我曾分享过分子分母定价等相关内容,感兴趣的投资者可能有所了解,不过今天我不再展开这部分,而是从财务常识的角度,和大家聊聊如何判断投资中的机会与风险,这也是我此次直播想要为大家解答的核心问题。

  最后先明确我的核心观点:当前A股其实是慢牛格局,2024年9月20号之后市场已经完成反转,而不是简单的反弹,想要重现2014年底那种波澜壮阔的市场行情不太可能,整体会是波动上行的状态。

  现阶段观点:慢牛依旧,科技成长依然是靓仔

  我最看好的还是科技制造,这既是慢牛格局下的核心进攻方向,也是中国经济真正的核心优势领域。特别是那些已经完成“出海”的企业,这里说的出海不是简单的出口,而是跟随英伟达、苹果、特斯拉这些大客户实现本地化布局,像锂电相关企业也属于这类,这些企业最近几年的业绩都很突出。

  在科技制造里,AI应用端值得重点关注,现在算力上游已经有了一波波澜壮阔的行情,接下来必然要往中下游应用端走,目前智能驾驶、、智能穿戴、智能手机这些领域都还处于0到1的爆发前期,潜力很大。虽然智能驾驶在北美推进相对顺利,但部分车企出现事故后可能有短期回调,不过整个产业趋势是明确的,机器人领域也一样,明年大概率会有实质性突破。

  锂电和储能板块今年以来涨幅很可观,哪怕最近有一点点回调,从全年来看龙头个股的收益率都能达到四五十个点,大幅跑赢基金中位数。而且站在当前节点看,这些龙头明年的估值大多在20倍以下,业绩增长的确定性还很强,依然有配置价值,只是上游材料板块博弈的因素比较多,我自己配置会相对谨慎一些。

  汽车产业链方面,整车板块最近大半年跌得很惨,主要是明年购置费减免会减少,锂电材料涨价又会推高电池成本,下游需求本身也有压力,再加上FSD(全自动驾驶)可能进入爆发期,行业会出现结构性变化,那些智能化没跟上的车企压力会更大,可能会通过降价来应对,这就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不过整车行业正在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后续要重点看谁能代表未来,谁在智能化层面做得好,虽然整个行业处于下行贝塔中,但结构性机会还是有的。相比之下,汽车零部件板块的机会更清晰一些,那些完成出海、客户结构优质,或者切入机器人、智能驾驶产业链的企业,阿尔法属性更强,而只在国内内卷的企业压力会比较大。

  医药板块是我的老本行,今年前三季度整个行业压力不小,呈现明显的结构性机会。那些有科技属性的创新药,前期涨幅很大,现在需要很强的基本面来兑现,不然很难再涨,甚至会出现业绩不及预期就下跌的情况,目前来看风险大于机会。而偏消费属性的医药股,今年跌得比较多,估值已经回到相对合理的位置,再加上明年可能会推行六险一金,新增的长护险会带来不少增量需求,这类股票里能找到不少好机会。

  消费板块最近有点蠢蠢欲动,科技成长跌的时候消费反而有相对收益甚至绝对收益,但从基本面来看,情况并没有那么乐观。消费的核心是白酒,现在白酒的价格一直在跌,这说明行业还在去库存,三季报里很多白酒白马股的业绩都出现了大幅下滑,虽然股价没怎么跌,大概率是因为很多机构已经退出配置了,但行业基本面还没彻底出清,后续可能还需要几个季度的调整,现在更多是博弈价值,没有基本面驱动的贝塔机会。

  顺周期板块的情况也类似,在PPI和CPI没有真正走出来之前,很难有基本面驱动的趋势性机会,更多还是阶段性的博弈机会,不用过度纠结。另外还要警惕那些高毛利高净利率的板块,很多人觉得毛利高、净利高就是好行业,但其实这类行业很容易吸引大量竞争对手进入,一旦行业增速放缓或者竞争格局恶化,净利润率可能会从三四十个点直接跌到十个点以下,跌起来会非常狠,很容易成为估值陷阱。

  股票定价的常识:所有者权益代表股东利益,ROE是核心

  做投资看财务报表不用搞得太复杂,最核心的就是看ROE,也就是净资产收益率。长周期的大牛股,不管是国内还是海外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ROE长期稳定且处于较高水平。一般来说,消费类公司能长期做到15%-20%以上的ROE就非常优秀了,制造业公司能长期保持10%-15%以上的ROE也很不容易。要知道,把钱存银行只有两三个点的利息,基金经理能长周期做到10%-15%的收益率都很少,所以企业如果能长期保持这样的ROE,本身就具备了长周期牛股的特质。

  除了ROE,还要看估值中枢,消费类公司的稳定估值中枢大概在20-30倍,制造业在15-20倍,如果企业增速快,估值可以适当高一点,但绝对不能透支未来太多。比如2021年初很多核心资产给到一两百倍的估值,明显就是泡沫,后续的回调也证明了这一点。

  就像一些全球知名的消费公司,它们的长期特点很鲜明:收入和净利润已经没有高速增长,但ROE能稳定在三四十的高水平,还会通过分红、回购注销的方式回馈股东,所以它们的估值中枢基本稳定在二三十倍,长周期下来涨幅依然巨大。

  可在2021年初,A股很多核心资产被给到一两百倍的估值,这显然是过度透支未来了,我当时就提醒过大家风险巨大。回头看,2020年三季度发行的不少基金至今可能还处于亏损状态,不是这些公司本身不好,而是买入时的价格实在太高。其实估值中枢的逻辑很简单,除非企业能保持极高的ROE且同时实现高速增长,否则很难支撑50倍以上的估值;如果业绩增速放缓,估值中枢必然会大幅回落,不管是To C还是To B公司都是如此。

  再看中国的优秀制造业企业,有些公司从2009年到2023年初涨幅达到16到28倍,它们的普遍特点是ROE长期稳定在十几到二十倍,估值中枢也就在20倍左右,即便有稳定增长,估值也不会偏离太多。这也印证了一个核心逻辑:我们投资股票最终赚到的收益,本质上都来自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而ROE就是衡量这种增长能力的关键指标。

  全球范围内的长周期大牛股也都遵循这个逻辑。这些真正优秀的公司,一旦形成绝对优势,就不需要大量资本开支,赚来的钱可以持续回馈股东,哪怕没有高速增长,凭借稳定的高ROE和优良的商业模式,依然能成为长周期大牛股,而它的估值也始终维持在二三十倍的合理水平,并不昂贵。这也说明,A股那些估值过高的公司,长周期来看必然会均值回归。

  国内锂电龙头2018年上市以来涨幅达24倍,2024年至今亦涨1.5倍。其核心优势在于财务基本面扎实:过去十年ROE稳定在20以上,现金流优异,所有者权益持续增长,收入利润长期稳健,2025年三季度利润增速仍达36%。作为To B制造业,其毛利率约20%、净利润率10%左右,虽不算突出,但凭借稳定业绩与优质商业模式,二三十倍估值中枢合理。2024年其估值一度低至十倍,即便彼时市场对锂电储能关注度低,仍实现两年1.5倍涨幅,印证市场定价终将回归基本面。不过这类长周期大牛股波动显著,2021年初估值被过度透支后曾大幅回调,凸显A股终归价值本质的特点。

  消费电子龙头同样契合这一逻辑:2024年初至今涨近70%,4月中美贸易恐慌至今涨近一倍,上市二十余年累计涨幅达55倍。作为To B企业,其毛利率从早年20%降至10%左右,净利润率从10%以上落到5-6%,却凭借低成本优势构筑强壁垒——低盈利水平已劝退多数竞争对手,反而具备持续竞争力。反观高毛利企业,易吸引跟风者涌入,行业增速放缓或竞争恶化时,净利润率可能从三四十个点骤降至个位数。该龙头长周期ROE稳定在20左右,现金流良好,2013年至今除2023年收入略有波动,利润基本保持近20%增长,2024年6月估值仅十倍,修复至十几倍后仍具投资价值,无需依赖估值泡沫即可获利。

  汽车零部件是我偏爱的慢牛赛道,某龙头1993年上市以来涨幅达160倍,从未炒作主题概念,估值长期维持十几倍,牛市高点也仅三四十倍,远低于同期白酒、医疗板块。其财务特征鲜明:ROE长周期稳定双位数以上,毛利率30%左右,净利润率从十年前15%升至20%且持续上行。汽车零部件行业技术迭代慢、功能稳定,企业形成全球龙头地位后,可通过扩产与智能化持续降本,将成本优势转化为净利润率提升,凭借复利效应实现“慢即是快”。

  再看风险案例,某CXO公司2017年上市以来涨8.7倍,但2021年初高点至今跌70%,最大跌幅达90%。其问题核心是盈利缺乏持续性:2021年后收入腰斩、净利润大幅波动,研发投入几乎为零,权益增长依赖港股融资,毛利与净利润率从近50%骤降至20%出头与3-4%。其盈利逻辑类似化工,依赖疫情期间实验耗材涨价带来的一次性库存增值,却被给予近100倍TTM估值,长周期来看,收入、利润、ROE的极度不稳定决定其必然均值回归。

  另一家2021年上市的光伏相关公司,上市后暴涨三倍多,至今累计跌50%。2022年受俄乌冲突、疫情导致的供需错配影响,产品价格暴涨,毛利率近50%、净利润率30%以上,但疫情放开后供给恢复,2025年已陷入亏损。其上市后募资50亿却未有效转化为产能,资金多闲置理财,导致ROE从上市前的良好水平降至个位数甚至负数,现金流除2022年高点外持续恶化,依赖短期供需错配的高估值缺乏基本面支撑,风险巨大。

  还有两类公司值得关注:

  一类是投入期蓄力、收获期爆发型企业。某公司2016-2021年收入从十几亿增至90亿,却因高额研发与销售投入导致利润未同步增长;2023年进入收获期后,收入增40%、净利润从6亿飙至11亿,2025年三季度收入利润增速分别近70%、80%。其ROE 2023年后持续上行至25%(年化近三四十),现金流极佳,120亿净现金占市值三分之一,明年估值不足15倍(剔除经营现金后不足10倍),虽近期股价回调,但基本面支撑下具备强投资价值。

  另一类同属细分龙头,2017-2021年收入从不足30亿增至103亿,利润从亏转盈至10亿;2021年后因大幅增加研发(费用从1亿增至14亿)与固定资产投资(从10亿增至80亿),利润被折旧吞噬,2024年净利润仅4亿。2023年三季度起新业务发力,收入利润显著回升,现金流超利润,毛利率稳定20%左右,明年估值15倍,新业务收获期有望释放价值。

  需警惕高毛利高估值的“伪优质”公司:这类企业过往涨幅巨大,行业爆发期毛利40%-50%、净利润率30%-40%,年化ROE达三四十,但当前市值已达三五千亿,估值50倍左右。高毛利必然吸引竞争,一旦行业需求边际下滑或竞争恶化,盈利可能断崖式下跌,近期已出现明显回调,其高增长可持续性存疑,需谨慎评估。

  最后两类风险公司需坚决规避:

  一类ROE波动大且长期低于10%,现金流常年为负,扣非净利润率极不稳定,仅2021年有短期盈利;另一类收入尚可,但净利润微薄(十年最高3亿),现金流持续为负,ROE勉强10%,毛利率净利率低且波动大。两者本质均为贸易类企业,依赖行业爆发、价格暴涨实现一次性库存重估收益,却曾被炒至近千亿市值,近期大幅回调,属于典型投资陷阱,长期价值极低。

  这些案例共同印证:投资的核心是筛选“高ROE+稳定ROE+优现金流”的企业,远离依赖短期炒作、盈利不可持续的标的,市场短期错配终将让价值回归。

  总结与共勉:长期跑赢唯有深度研究,逆势布局,长期持有

  总结一下,A股的长周期投资其实并不复杂,核心就是筛选真正的行业龙头公司,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判断估值合理性。那些研发投入大且进入爆发期、估值便宜的公司,往往能带来丰厚的回报;在市场大幅波动、股价下行的时候,反而应该保持乐观,因为优质公司的价值并不会因为短期波动而消失。任何能穿越周期、持续创新高的公司,一定是能赚取合理且可持续的利润,如果赚取暴利,必然会吸引竞争对手进入,最终导致利润回归合理水平。长周期企业的价值,本质上来自所有者权益的持续增加,如果一家公司的ROE长周期低于10%,除非账面上有大量现金(现金会拉低ROE),否则从我的投资框架来看,是不值得投资的。

  现在A股市场真正做长周期投资的人并不多,更多的是趋势交易和短期博弈,量化交易占比越来越高,市场生态对散户并不友好,不懂财务分析、不做深度研究的散户,很容易被机器和专业机构打败。而企业的长周期价值增长是共赢的,不仅能让股东受益,还能让客户、供应商、管理层和当地政府都从中获益,这种增长没有巨大泡沫,可持续性更强。我一直认为研究创造价值,这也是我2020年发行的基金命名为“研究精选”“研究优势”的原因,在长周期视角下,找到利润稳定、估值合理的公司,就能获得巨大的投资空间。

  短期博弈的行为,对于大资金来说操作难度极大,而个人想要赚快钱,更是很难对抗量化交易和专业机构,从2021年之后很多趋势投资者的业绩表现就能看出这一点。所以我一直强调,只有通过深度研究,在市场恐慌、股价大幅回调的时候逆势布局,相信常识,买入那些严重偏离15-20倍合理估值中枢、且ROE能稳定在20%以上并持续增长的公司,越跌越买,长期持有,才能在A股市场赚到真正的企业成长收益。当然,如果持有过程中股价暴涨,估值严重透支,也需要做一些逆势交易,锁定部分收益。

  当前市场经过两个月的调整,已经涌现出很多优质的投资机会,大家不需要过度悲观,跌下来之后更应该看到乐观的一面;而在股价暴涨的时候,反而要警惕风险。我今天分享的这些案例,都是纯粹从财务角度出发,希望大家能掌握通过财务数据判断机会与风险的方法,在A股市场中找到真正的优质公司,实现长期稳健的投资收益。

  风险提示

  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基金经理观点随市场环境变化而变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承诺。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