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项启昕 郑小鱼)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是三峡集团新能源业务的战略实施主体。“十四五”期间,三峡能源入选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双百行动”专项考核“标杆企业”。
“十四五”期间,三峡能源锚定国家“双碳”目标和能源安全新战略,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工建设两个国家级“沙戈荒”基地项目,并初步建成北起辽宁大连、南至广东阳江的海上风电能源走廊。
在开发模式上,三峡能源积极探索多能互补与融合发展新路径。因地制宜谋划“新能源+”多场景开发方案,提高资源可利用性,打造电网友好型清洁能源基地——
在青海南山口建设抽蓄电站,打造风光蓄融合开发格局。在内蒙古库布其探索风光火储一体化,推进新能源、送出线路、调节性煤电“三位一体”开发建设,同时开展钙钛矿电池的应用研究,推动全球首个商用兆瓦级钙钛矿地面光伏项目并网。
在业态布局上,积极拓展“源网荷储”、光热发电、绿电制氢等新兴领域,开展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多场景电解水制氢、钠离子电池储能等前沿技术探索,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有力支撑——
在山东庆云建成投产20万千瓦时独立储能电站,首次采用全球最先进的1500伏液冷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建成国内最大“源网荷储”项目,通过新能源、电网、储能、负荷相互协同优化的供电技术,有效提升电网调峰能力与新能源消纳水平。
针对海上风电开发中的“卡脖子”难题,三峡能源依托重点工程开展攻关。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面临复杂海况、盐雾腐蚀、海浪荷载、台风破坏等一系列难题挑战,技术难度远比陆上风电复杂,是检验风电产业技术能力的试金石。三峡能源推动大兆瓦风机、漂浮式海上风机、海上柔性直流输电等技术攻关,实现国内多项关键技术“零”的突破。作为主要完成单位的“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十四五”期间,海上风电及相关装备等共计10项成果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
为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三峡能源推行“科研+示范+产业”模式,联合产业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组织机构,打通科技成果价值转化“最后一公里”。依托三峡福建海上风电产业园,通过大容量风电机组研制等技术突破,带动海上风电全链条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积极建设海上风电产业链,实施海上风电产业共链行动,对“海上风电+”融合发展模式开展战略性、系统性研究,推动多家企业深入合作,打造海上风电互利共赢共同体。
在精益化管理方面,三峡能源系统总结千万千瓦级项目建设管理经验,发挥“大建管”模式效能,构建跨区域高效调度、内外部有效协同的建设资源保障体系,提升各环节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化财务共享中心建设,推动人、财、物、数相融合。持续优化生产运维管理模式,提高场站发电效率和设备可利用率,2024年风电、光伏平均利用小时数超全国平均水平,单日发电量最高突破3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
在电力交易创新方面,三峡能源全面发展风光电力交易、绿证交易、独立储能交易、碳资产开发交易、售电服务等业务。2024年全年绿电交易电量、跨省跨区消纳电量实现跨越式增长,绿证销售数量创新高。促进电力高效消纳,在西北地区试点“光火打捆”交易模式。扩大电力交易长周期协议签约规模,重视集团化、国际化大型电力用户开发。通过绿电跨省交易助力第六届进博会实现碳中和。把握碳市场先机,4个海上风电项目位列全国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项目公示名录,云南会泽仓房风电项目成为国际首批、国内首个GCC机制自愿减排项目。
编辑:任贤 卢西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