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史长卷载仁心


(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内蒙古地区医疗器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原始社会,人类生存的环境比较恶劣,身体受伤的事经常发生。人们发现,有的伤口流过血后疼痛会减轻或者消失,有的伤口化脓,用石块的尖锐部位刺破患处,排脓放血,疼痛也可以减轻,于是,经过长期实践与积累,发明了用砭石治病的方法。

  砭石的形状根据用途而定,用来穿刺的,做成剑形、针形,称“针石”;用于切割的,做成刀形,称“镥石”。在锡林浩特市多伦县头道洼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出土的一枚经过加工的石针,呈四方形,长4.6厘米,一头是尖状,一头是扁平的半圆状,有刃口,中间手持处为四棱形。这种设计使得砭石既可以用来刺激身体的某些部位消除病痛,又可以切割痈肿排脓,是人类最早的医用工具之一。

  随着砭石的广泛应用与实践,人们又发明了骨针、竹针、陶针。随着冶金技术的发明,铜针、铁针、银针、金针问世,扩大了针刺治疗的范围。

  内蒙古地区古代医疗器械的历史不仅包括了从新石器时代的砭石到青铜器时代的金属针,还涵盖了南北朝时期的镊子等器械的发展。

  13世纪初,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蒙)医学逐步形成了初步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经验,并吸收了中医传统医学和古代印度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医疗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学理论体系。16世纪末,《四部医典》传入内蒙古,推动了中(蒙)医的发展,这一时期,中医药学还吸收了中(蒙)医学、中(藏)医学的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地区的中医学和蒙医药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今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前身是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成立于1958年,是我区最早培养中医药高级人才的教学基地。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药学院前身是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也成立于1958年,是全国西医院校中设置民族医学专业最早的系部之一。

  (高奇峰  供稿)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