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合结硕果


(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其其格  高奇峰

  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穿越古今,来源于日常生活的中医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医学继承和发扬了各民族的特色医疗技艺,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出了贡献,成为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学和民族交融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套清代中医药箱和医疗器械,体现出传统中医学包含中医针灸、中(蒙)医制药、中(藏)医诊疗、动物医疗学方面的精湛技术,是内蒙古地区古代医疗学、医疗制度、医疗理念的综合性物证。

  行医施药,自古便需诸多工具助力。例如针具的鼻祖砭石,在金属针具问世之前,一直是古人治病的“神器”。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突破,铁针和金、银针工具逐渐问世。金属针不仅硬度高,而且还能通过加热进行消毒。材质的改进使针具在使用时更加精准有效,说明当时人们对深刺治疗不再局限于石器时期的浅表外治,因此逐渐又出现了各式金属医疗器械。

  清代中医药箱中盛放的24件金属医疗器械,针、剪刀、手术刀、刮刀、小锤、撑拉器等,是中兽医学的手术器材;烧錾刀、钩针等属于蒙兽医学手术器材;钉锲、钳子、割刀、掏刀等属于藏兽医学手术器材。有关专家将这些医疗器械结合考证中(蒙、藏)兽医书分析,其精细度和成熟度不逊色于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药箱上绘制精美的“八宝纹”,是医疗文化与民族艺术融合的产物。因此,这只中医药箱和它里面金属医疗器械的完整保存,是清朝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实物资料,既彰显出中医学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硕果,也印证了中医学在内蒙古地区的重要地位。

  (作者系河套文化博物院副 研究馆员)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