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九个月 覆盖全国 “民”星闪耀——十五运会群众赛事活动结丰硕成果


“第九套广播体操现在开始……”熟悉的旋律响起,瞬间唤醒几代人的青春记忆。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闭幕式开场表演中,数百名表演者动作整齐划一、舒展有力,将大众对运动的热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幕与十五运会群众展演现场遥相呼应,作为本届赛事特色项目,广播体操线上线下联动掀起参与热潮,成为全民健身活力的生动注脚。

十五运会群众赛事活动自今年2月20日在宁夏银川五人制足球预赛赛场鸣哨,至11月20日广州南沙网球决赛收拍,九个月间,赛事版图遍布大江南北,不仅为普通体育爱好者搭建起通往全运舞台的桥梁,更成为推动全民健身向纵深发展的强大引擎。自2017年十三运会首设群众赛事以来,“办人民满意的体育”理念深入人心,如今十五运会以23个大项、166个小项的规模扩容升级,全国20个省区市54个赛区“战火”点燃,最终1.1万名民间高手站上决赛赛场,书写“全民全运”的时代篇章。

创新赛制 拓展全民参与新维度

十五运会群众赛事的创新基因贯穿始终,通过项目革新与形式突破,让体育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在网球、羽毛球等项目中新增混合团体赛,网球混团特设“100岁+”“80岁+”组别,要求队伍兼顾中青年与中老年选手,让不同年龄段爱好者都能公平站上全运舞台。“团体赛不仅拼技术,更拼默契与担当,队员间的相互鼓劲比胜负更动人。”羽毛球群众赛广东队领队张智勇的感慨道出了集体项目的独特魅力。广播体操创新“线上AI打卡+线下分赛展演”模式,打破时空限制,让偏远地区群众也能便捷参与,极大拓宽了赛事覆盖面。

赛事组织紧扣“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理念,把赛场搬到群众身边。广东茂名高州根子镇将定向越野赛场嵌入千年荔枝林,选手穿梭于林海湿地间,在自然氧吧中感受竞技与生态之美;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上,轮滑选手在彩色赛道上飞驰,“中华第一街”变身时尚运动舞台,吸引市民驻足喝彩;广州天河篮球城的三人篮球赛让市民在家门口的“运动客厅”见证精彩对决。这些贴近生活的赛场安排,让体育走出场馆,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风景。组委会通过信息平台为所有参赛者颁发电子证书,这一凭证承载着对每一份热爱的尊重,让群众在参与中收获实实在在的成就感。

融合纽带 多元交融共筑体育梦

“能和粤港澳队友并肩作战,这份情谊比奖牌更珍贵。”澳门龙舟运动员庄进源的心声道出了三地健儿的共同感受。香港首次实现全项目参赛,超千名运动员及工作人员参赛,斩获3金6银3铜的历史佳绩;澳门代表队参与14个项目,收获3金2铜的最佳战绩,体育成为三地“民相亲、心相通”的重要纽带。粤港澳联队在龙舟、舞龙舞狮项目中携手出征,南狮自选赛融合广东传统鼓点、香港轻盈节奏与澳门激昂韵律,在体育舞台上演绎文化交融之美。佛山太极拳决赛更将非遗元素融入赛事,醒狮伴舞、香云纱服饰点缀赛场,让传统体育与地方文脉同频共振。

赛场之上,年龄与职业从未成为热爱的阻碍。81岁香港乒乓球选手张耀钊退休后学球,用坚持站上全运赛场;8岁航空模型少年稚气未脱,却在赛场展现专业风采。香港海关职员苏嘉铭与队友诠释“三十而已,热血不灭”;40岁辽宁新闻主播郑仁新从区赛一路拼进决赛;内蒙古牧场主布仁吉日嘎拉在家人支持下驰骋赛场;63岁退休老人王东利仍活跃在网球场,他们共同书写“只要热爱,皆是当打之年”的动人故事。近20个民族的选手齐聚赛场,四川队的维吾尔族运动员赛依丁·色地尔丁与队友黄嘉豪场上默契搭档、场下挚友相称,“他说我是‘奇兵’,这份信任让我越战越勇”;贵州的满族姑娘艾雪带伤参赛,队友全程悉心照料,“我们是并肩作战的一家人”,民族情谊在汗水中愈发深厚。

引领示范 全运为赛事活动树标杆

作为国内最高水平的综合性赛事,十五运会为群众体育搭建起示范平台,推动构建“社区—县市—省级—全国”多层次赛事体系,让群众在逐级参赛中收获成就感。以赛事为牵引,“我要上全运”系列活动在全国蓬勃开展,累计举办7.1万场,110万人次直接参与,6800多场预赛层层选拔,让全民健身热潮席卷城乡。赛事项目设置兼顾普及与传承,将群众基础好、文化内涵深的项目纳入序列,既让传统体育焕发新机,也推动赛事品质持续提升,为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赛事创新性允许粤港澳联合组队参加集体项目,这一举措不仅收获广泛关注,更成为深化大湾区融合的生动实践。澳门女孩李楚嫣赛后坦言:“要把广东南狮的训练经验带回澳门,让更多同胞加入联队。”如今,这一模式已成为全国群众赛事的参考样本,推动大湾区体育交流常态化。

从初春到深秋,九个月的赛事征程,万余场比拼的热血沸腾,逾百万群众的倾情参与,共同绘就“全民全运、全运惠民”的生动画卷。十五运会群众赛事不仅为百姓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更完善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让体育精神扎根市井烟火,为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图片来源:新华社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