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乡村文化“活起来”“潮起来”


(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沈焕娉

  一个声音版本馆即将在嘉兴诞生。这是省级文化特派员陈婧推动发起的项目,她带来了专业团队,与村民们合作,采集了100多种声音,并将这些承载着乡土记忆的“活化石”留存下来。昨天,记者看到这座藏着现代声学与数字化巧思的场馆已基本建成,不日将与市民、游客见面。

  这,只是嘉兴文化特派员激活乡村文化资源的一个缩影。

  2023年12月,嘉兴在全省率先探索文化特派员制度。从首批选派文化特派员结对村(社区),到如今168位省市县三级文化特派员联动奔赴嘉禾大地。短短不到两年,文化特派员已成为百姓口中的高频词。他们活跃在乡野田间,带着专业与热忱,以“唤醒者”的姿态,激活无数“沉睡”的文化资源,将其变成“村民口袋里的收益”和“生活里的乐趣”。

  以文化特派员制度为支点,嘉兴正书写着文化铸魂的乡村振兴新答卷。

  人人都可是“主角”

  3天时间,连办3部大戏、2台表演大会。刚过去的周末,在桐乡市城西村文化礼堂里,乡村戏剧季把小村“搅”得热气腾腾。台下不仅坐满了本地人,更有专程驱车而来的上海戏迷。

  “有位只爱听传统戏的老奶奶,第一天被老姐妹拉来,第二天自己早早占座,还念叨‘昨天的戏没看够’。”戏剧发起人之一、嘉兴市首批文化特派员沈凯琦满是欣慰。他还记得两年前刚被派驻到村里的场景:台上节目卖力演着,台下的村民三三两两坐着,文化礼堂内总是手机声、闲聊声不断。

  真正的转变,在于他尝试着推动村民从“观众”变为“演员”。改造小剧场,设排练开放日,沈凯琦先搭“戏台子”,再建“梯队”,成立“城西村成人表演工作坊”、组建儿童剧团,每周排练一次……渐渐地,大家对村里的戏剧文化上了心,遇到他都会毛遂自荐了:“沈老师,你看我适合演哪个角色?”

  “送”文化,从来不是把节目“搬”到村里就完事,只有“送”到心坎上,全民参与,才能激活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

  海宁市黄湾镇尖山村文化特派员章云燕,就把村里的“草根力量”拧成了一股绳——她牵头打造“志愿人才池”,把农民、手艺人、返乡青年都聚了起来,孵化出“村潮姐姐”舞蹈队、“小眼睛朗诵团”等队伍,500多名曾经只围着农活转的“农忙人”,摇身变成了能歌善舞的“文艺人”。

  这样的实践绝非个例。在168位文化特派员的加持下,嘉兴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起来了,文化阵地彻底“活”了。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文化特派员已助力组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405支,培育乡村文化骨干超2000人,常态化开设文化特派课堂1530次。“有空就打牌”的单调日子一去不返,有戏看、有课上的丰富活动,变成了“家门口”触手可及的“精神食粮”。

  文化变“潮品”

  国庆假期,平湖市广陈镇山塘村文化特派员王伟良格外忙碌。明月山塘景区的钹子书体验区里,一批又一批游客来研学,他要带着团队教孩子们敲钹子、唱小段。

  “这是吸引游客的‘新品饽饽’。”王伟良从事平湖钹子书传承多年,2023年派驻山塘村后,一眼看中了这个跨省交界村的潜力:紧邻上海,游客资源丰富。可偏偏缺个能“留住人”的特色文化IP。于是,他把国家级非遗平湖钹子书搬进景区,设体验区、开教学课,还将经典选段做成音频课上传平台,大大提升了景区研学品牌的影响力。

  文化变“潮品”的背后,是嘉兴文化特派员“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精准发力。在洪合镇建北村,文化特派员曾修权带着村民拍短视频、开直播,让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手作故事,成了网友争相购买和倾听的“潮玩”。而在嘉善县汾南村,文化特派员孟岩则邀请外国友人来村里开了诗歌朗诵会等,为小村落搭建起国际化的文化交流平台。

  乡村需求千差万别,文化赋能自然要“多管齐下”。放眼全市,文化特派工作早已探索出多元化路径:“文化特派+理论传播”“文化特派+业态融合”“文化特派+文创增收”……每一种模式,都紧扣乡村的实际需求。

  截至今年10月底,嘉兴三级文化特派员已开展理论宣讲活动1749场次,举办文艺演出、惠民服务等活动6026场次,更通过文旅业态升级、文创产品销售、特色展览活动等方式,帮助派驻地增收3500多万元。

  一组组数字背后,是沉睡的乡土文化被唤醒了,零散的文化资源被盘活了,乡村文化产业逐渐壮大了。

  从“短期帮”到“长久干”

  “咱村的水蜜桃品质这么好,怎么能让更多人知道呢?”面对南湖区凤桥镇永红村的“甜蜜烦恼”,文化特派员朱玲燕策划拍摄了“仙女小七与齐天大圣探蜜桃”主题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一发布,订单就顺着网线“找”上了门。

  永红村水蜜桃产业发达,朱玲燕擅长媒介的运营策划,正是村里打开优质产品销路所急需的人才。

  这样“按需派才”的精准,源于嘉兴前期的扎实调研——走访40多个乡镇,摸清每个村的文化禀赋、发展需求,再延伸出“市选、县挖、外聘”的特派员选派模式。

  需要文旅策划,就从市级单位、高校选派高素质人才;缺非遗传承力量,便深挖县级文化能人;盼新媒体助力,则面向社会招募专业精英。目前,嘉兴拥有8名省级、50名市级、110名县级文化特派员,已实现镇(街道)全覆盖。

  要让每个特派员的专长“都有用武之地”,光有精准选派还不够,健全的保障体系才是“定心丸”。除了资金补助、资源整合,嘉兴还创新了“1+1”结对机制,每位省级文化特派员都搭配1名市县级特派员共同驻点,既让省级专家有了本地“助手”,也让基层特派员有了“名师”引路,催生出“1+1>2”的融合效应。

  在海盐县秦山街道,这样的“强强联手”就干了件“大事”。省级文化特派员、高校教师丛天落与市级特派员浦云峰组队,一个链接高校资源,让非遗滚灯走进国际学生课堂;一个深耕本土,推动滚灯元素与企业合作。两人联手对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与回力品牌,设计出滚灯运动球鞋,一亮相上海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便成了“网红产品”,打开了乡村文化资源的商业化路径。

  如今,嘉兴省市县三级已联合拉动农文旅项目投资1700万元,近百项地方文化得到传承与活化,这群村民口中“扎下根干事”的“乡村合伙人”正持续琢磨着如何“干长久”、干出新的精彩。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