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参考报)
环境保护税是“绿色税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准征收与有效监管,不仅是拓宽财政收入渠道的需要,更是激活税收杠杆、引导企业绿色转型、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然而,新税种在落地过程中,难免面临征管盲区与协同难题。近日,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人民检察院通过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的成功实践,为破解建设工程领域扬尘环境保护税的漏征漏缴难题,提供了“数字赋能、协同共治”的有效范本。
今年2月,在与生态环境部门例行工作沟通中,该院检察官捕捉到一个信息:环保税在建设工程扬尘等流动性强、监管难度大的领域,可能存在征管漏洞。面对可能造成的国有财产流失与税收调节政策失灵的风险,该院决定转变思路,向科技借力。
突破口正是一款名为“建设工程扬尘污染漏缴环境保护税公益诉讼监督模型”的大数据应用。该模型打通了住建、生态环境、税务等部门的业务数据系统,将全区近两年的建筑工地动态管理台账与环保税实际入库信息进行智能比对分析。很快,模型迅速发出预警,精准筛选出60余条未按规定申报缴纳扬尘环保税的有效线索,使监督工作从“普遍撒网”转向“精准出击”。
线索清晰后,复杂的职责关系和协同治理成为推进案件的关键难点,且环境保护税征管涉及多个行政部门,征管链条长,各机关对主体责任认识不一,协作机制尚待完善,任何一个环节衔接不畅都可能导致税款流失。为此,该院组织召开圆桌会议,并向相关行政单位通报了检察机关调查核实情况。各单位代表结合各自监管职责、企业服务与监管履职难点进行务实沟通。检察官现场释法说理,依据《环境保护税法》及相关配套规定,明确指出建筑工程扬尘属于应税大气污染物,应按照一般性粉尘征收环境保护税,有效统一了各方认识,为后续协同履职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2025年3月4日,该院向负有主要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考量涉税主体分散、部门协作机制待完善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追缴+排查+建制”的组合拳:一方面,立即依法启动对已发现漏缴企业的税款追缴程序;另一方面,要求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同类问题全面排查,着力推动建立“税务征管、环保监测、住建协助、企业申报”的常态化、制度化征管协作机制,从根源上堵塞监管漏洞。
检察建议发出后,相关行政部门积极响应,及时开展核实整改,辅导纳税人补办申报、缴纳税款,并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施工扬尘环保税征管自查自纠,取得显著进展。截至目前,已完成补申报施工扬尘环保税项目38个,对涉案19户纳税主体共征收环境保护税22.54万元,对清查发现的20条问题数据已按程序全面启动清缴。全区建筑工地环保税征收已实现了从“被动失管”到“系统治理”的转变。
为保障监督效果落到实处,该院近期对整改情况开展了“回头看”跟踪监督。经核查,涉案税款已全部足额入库,相关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已初步建立,纳税辅导流程也得到优化。这一实践,成功实现了从个案办理到类案监督、从解决具体问题到推动行业治理的跨越,生动诠释了“数字检察”战略提升法律监督能力、服务经济社会的巨大潜力。
环境保护税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的重要财税杠杆,在激励企业节能减排、引导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此案的成功办理,其价值不仅在于追回了数十万元的税款,更在于它通过数字技术重构了监管流程,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协同治理模式,为“绿色税制”真正发挥其经济调节与环境治理的双重效能提供了坚实的司法保障。下一步,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人民检察院将继续深化数字检察应用,在更广阔的领域为护航区域绿色发展贡献检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