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引领 创新驱动 服务赋能


(来源:经济参考报)

黄海之滨,创新澎湃,一座面向东北亚的开放高地——江苏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加速崛起。这里不仅是中韩(盐城)产业园的核心区,更成为长三角对接日韩、联通全球的“经贸枢纽”。

从最初的首家韩资车企落户到如今近千家韩企在盐城扎根,从第一辆起亚“千里马”走俏国内市场到每年数十万辆“盐城造”汽车驶向全球,从单一的汽车制造到形成“汽车、新能源、动力电池”三大产业集群……盐城经开区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以创新驱动构建特色产业链,奋力打造全国一流开发区。

一匹“千里马”激活一条产业链

走进江苏悦达起亚第三工厂的焊装车间,机械臂节奏齐整地挥舞,每55秒,就有一台白色车身精准下线。这座现代化工厂,是现代起亚全球产能最高的工厂之一,也是盐城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时代见证。

时间回溯至2002年,第一辆“千里马”轿车在盐城经开区驶下生产线,标志着东风悦达起亚正式在此落地生根。这匹“千里马”不仅开启了盐城的汽车工业之路,更跑出了一条日益完善的产业链。

如今,经开区汽车产业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在江苏摩比斯第三工厂,生产线上的发动机组装、驾驶舱等成品部件,通过专用传送装置直接连接至悦达起亚的总装线,实现零部件与整车的“零时差”配套。“这好比把厨房建在了餐厅隔壁,上菜速度自然快。”企业负责人形象地比喻。

更大的变革接踵而来。韩国SK集团投资45.4亿美元建设的动力电池基地,成为产业链上的新引擎。SK项目负责人表示,他们看中的不仅是这里的区位优势,更是完整的产业生态。作为江苏近年来最大的外资项目之一,该项目正为区域新能源产业注入强劲动力。

数据最有说服力。目前,盐城经开区已集聚起亚、SK、摩比斯等韩企近千家,总投资超130亿美元,对韩进出口年均增长20%以上。当地汽车产业采购配套率已达70%,形成了强大的产业协同效应。

产业协同效应也让本土合作结出硕果。成立于2023年的中国一汽盐城分公司,是一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也是奔腾品牌的主生产基地。走进总装车间,AGV无人搬运小车穿梭运转,涂装车身依次经过各条装配线。“依托中国一汽70余年造车积淀和盐城完整的产业配套,我们现已具备年产7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能力。”公司副总经理吕昊介绍。

千亿级汽车制造基地的蓝图正加速落地。今年11月,随着江苏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的2000辆汽车有序驶入滚装轮“格罗阳光”号,该公司累计出口汽车突破50万辆大关。此次出口的汽车涵盖索奈、赛图斯、狮铂拓界、EV5等多款燃油及新能源车型,将销往世界各地。自2018年11月首次出口销售以来,公司加快实施“新能源+出口”战略,产品通过陆路和海上,出口至俄罗斯、斯洛伐克、捷克、印度、越南等8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销量稳居国内合资车企前三。

创新驱动 跑出发展“新赛道”

盐城经开区的创新版图上,一批“隐形冠军”正悄然崛起。

在江苏珩创纳米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研发人员正对一批磷酸锰铁锂样品进行检测。这种看似普通的灰色粉末,是当前动力电池领域的“明星材料”,能显著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

“三年前我们刚来时,这里还是一片空地。”公司CEO林芝青回忆,“如今已建成万吨级产能,产品供不应求。”更让她自豪的是,企业拥有全球核心专利布局,是行业内极少数实现规模化量产的企业。从2022年一期项目“当年注册、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到2024年产销增长5倍,珩创纳米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令人瞩目的跨越。

不远处,全球光伏行业单体规模最大的组件生产基地——通威盐城基地,从开工到首件产品下线仅用时145天,创下行业内百亿级投资项目的最快纪录。

“我们采用‘科技+产业’融合模式,构建绿色高效的生产体系。”副总经理翟绪锦表示,这里不仅是制造基地,更是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示范平台。

创新要素在这里加速集聚。目前,盐城经开区已落户通威、天合、等一批光伏龙头企业,集聚产业链配套企业近100家。全区晶硅光伏电池、组件产能分别达到50GW、63GW,获评中国光伏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令人振奋的是,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相继落地。全省江北首家引入工信部赛迪科创中心,长三角首家韩国科创中心今年3月投入运行,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动力。

服务赋能 培育投资创业热土

自2017年12月中韩(盐城)产业园获国务院批复设立以来,盐城经开区的发展步入快车道。七年来,这里已集聚380多家外资企业、15家世界500强,实际利用外资超80亿美元。悦达起亚累计产销汽车超660万辆;佛吉亚盐城公司正打造苏北首家“灯塔工厂”;成功举办多届中韩经贸合作交流活动,新一轮中韩经贸合作即将启幕——盐城经开区用持续深化的开放实践,不断丰富“双向奔赴”的内涵。

产业要扎根,生态是关键。“这里是一个服务到让你‘感动’的地方。”宽泛科技董事长徐浩说出企业家的心声。一次用工难题的快速响应让他印象深刻:“当天下午反映,人社部门立即上门,一周内彻底解决。”

“企业吹哨、干部报到”的响应机制,成为盐城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的真实写照。

高效服务背后是系统化制度创新。经开区创新打造“经心办·我来办”政务服务品牌,52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部实现“不见面”办理,优化营商环境举措入选全省国际合作园区发展案例;园区率先推行的“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项目开工时间平均提前45天以上,为企业发展抢出宝贵“时间窗口”。

“凡是涉及企业切身利益的事情,一点都不能差、差一点都不行。”盐城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顾明东如是说。

制度创新还在持续深化:法润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精准护航;“1+6+N”基金体系加快构建,总规模10亿元的区高质量一期产业投资母基金已完成设立并正式运营。多项举措同频共振、相互赋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铸就吸引全球资本的“强磁场”。

优化服务是基础,留住人心才是根本。走进中韩(盐城)产业园未来科技城的1992人才会客厅,这个集学习、展示、交流、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已成为区域引才聚才的“温馨港湾”。今年以来,该区已申报国家级人才项目69个,兑现各类人才补贴8000多万元,自主培育高技能人才近1000人。

立足对韩合作优势,韩风国际文化名城建设全面推进,凤依湖公园、中韩文化客厅、国际街区等功能载体相继建成,不断完善的城市功能、日益丰富的服务业态,让在这里常年工作生活的1万多名韩国友人找到了“家”的归属感。

11月21日,中韩(盐城)产业园经贸合作交流会即将召开,这为深化两地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也打开了携手共赢的新机遇。盐城经开区正以创新驱动发展,以服务滋养生态。在这片开放的热土上,产业与城市共融、合作与共赢同行的故事,正在书写新的精彩篇章。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