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邓钺洁
无人机掠过山坳,将丰收的蔬菜直线运出;智慧大棚里,串收番茄根据数据“喝”着定制营养液;曾经的石旮旯地,如今已是机车轰鸣驶过的连片沃土;搬出大山的群众加入到农业产业高速发展的加工厂……贵州农业正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路上展现着蓬勃生机。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时指出,希望乡亲们的幸福生活更上一层楼,把乡村振兴做得更好,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得更好。
“十四五”期间,贵州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贵州现代化建设的底线任务,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用新质生产力激活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绘就多彩贵州新“丰”景。
加快山地农业现代化进程
“望山跑死马”曾是贵州山地农业物流困境的真实写照。如今,无人机空中直线路径,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在息烽县永靖镇老厂村,种植户高永华的莲花白地位于山坳深处。他指着蜿蜒的山路感慨:“直线距离仅300米,但人力背运要在泥泞陡峭的山路上绕行很远才能上来。”往年,十吨蔬菜出山,人工背运费用高达数千元。现在依靠无人机运送,成本节省过半。
没有平原支撑的贵州,山地的小型农机在田间发挥着关键作用。
由贵州省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参与改装的新型打捆功能联合收割机,依托北斗高精度定位,可在封闭区域实现田间自动驾驶,自主规划收割路径,转弯、调头一气呵成,作业精度达到厘米级。
“全程机械化种植,降低了人工成本,提升了作业效率,产量的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接下来我们还会因地制宜研发更适合我们本省地形的农机,让农业生产降本增效。”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十四五”期间,我省围绕粮油和现代山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急需的重大关键技术,强化联合攻关,印发《贵州省山地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方案》,加速山地农机的发展位列其中,成功推动我省自主生产下线51台六行水稻插秧机、34台水稻播种机、16台油菜毯壮苗联合移栽机、30台大豆玉米复合播种机,让新质生产力服务田间地头。
此外,我省成功组装世界首张无间隙中国酒用高粱红缨子T2T基因组,研究出高产高油大豆,攻关选育出油量均超过22%的新品系,地方肉牛性控冻精生产关键技术更进一步,集成山地叶菜全程机械化生产农机配套技术提升,开展良种选育创新工作……山地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
在贵州的群山之中,一场农业提质增效的巨变正悄然发生。
仁怀市茅坡村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曾经的“补丁田”变成了连片沃土。农田里,旋耕机翻耕土地,无人机统一飞防施药;收割机、脱粒机接连上场。水网、路网、农机全配套,让土地更肥,种植成本更低。
镇远县羊坪镇推广“油菜+水稻”轮作模式,利用油菜秸秆还田改良土壤、提升肥力,实现“一季种植、两季受益”,为来年水稻提质增效奠定基础。当地借力阿里巴巴、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及“助农直播”等新兴营销模式,推动黔货出山,打造“农耕体验+美食打卡”新业态。
“十四五”期间,我省“两增一调”主推技术推广327万亩、“一增五改”推广322万亩,“油研”“黔油”等品种推广400万亩以上。在重点县搭建最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20个,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应用和推广。争取从多个维度实现农业提质增效。
织密防返贫保障网
贵州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全面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的监测和帮扶体系,持续巩固提升“3+1”保障水平,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倾斜支持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县加快发展,累计帮助67.9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了返贫致贫的风险,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和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覆盖率分别达82.1%、57.9%和93.4%。
“十四五”期间,全省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开展高额彩礼、滥办酒席等突出问题治理,探索“车不过十、礼不过百”“合约食堂”等一批乡村治理经验,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在乡村落地生根。“村超”“村BA”“村晚”等“村字号”品牌活力四射,成为展示多彩贵州文化魅力的新窗口、促进地方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