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明灯 一座桥梁


(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张盛

  我与《衢州日报》的缘分,始于2018年初春的龙游县横山镇。那时,我刚刚投身于镇里的文化旅游工作,满怀着对这片土地的好奇与热忱,也带着几分初来乍到的青涩。二月的风还带着寒意,我接到任务,接待一个来自《衢州日报》的记者组,前往志棠村采访农房管控与风貌提升工作。

  那时的我,对“新闻”的理解还停留在字面上,更未想过自己会与一份报纸产生如此深厚的联系。在志棠村,我领着记者朋友穿梭于老屋与新宅之间。村里将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房子统一回收修缮,同时在规划的新区为村民设立宅基地建设新房。这种做法,既保住了村庄的“魂”——那些古朴的民居和街巷格局,又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让古老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我向记者介绍了村里的规划与努力,尽力将我所理解的、看到的、感受到的与记者分享。

  不久后,一篇题为《龙游志棠村:“老屋新生”留住乡愁》的报道在《衢州日报》刊发了。当我看到报纸上那个署着我名字的“通讯员”字样时,心中涌起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那不仅仅是名字变成了铅字,更像是一扇门被推开了。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故事,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被更多人看见、知晓。这张泛着墨香的报纸,成了我通讯员生涯的出生证明,也在我与《衢州日报》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这次接触,像一颗火种,点燃了我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的热情。我不再满足于完成接待任务,而是开始主动地、有意识地用一双“新闻眼”去审视横山的每一个角落。我发现,这个看似寻常的乡镇,竟是一座文化的富矿。

  我开始像个“文化侦探”一样,走村串户。我去探访种植志棠白莲的农户,听他们讲莲田如何从零星种植发展到连片规模,如何“十里荷花映烟霞”的盛景吸引来八方游客,一颗小小的莲子,如何带动一方产业。我钻进弥漫着浓郁药香的天池药谷,记录下中草药从种植、采摘到加工的故事,探寻这座“绿色宝库”与村民健康、增收之间的联结。我寻访镇上制作豆豉的老师傅,看他如何遵循古法,让普通的南瓜干在时光的发酵中蜕变成风味独特的非遗美食,我写的不仅是豆豉的制作工艺,更是那份代代相传的匠心。

  古建保护是我持续关注的焦点。自从在志棠村接触了老屋回收保护的理念后,我对镇里每一座古祠堂、每一栋老民居都格外上心。我会去记录它们的修缮过程,会去倾听老人们讲述发生在这些老建筑里的陈年旧事。我希望通过我的笔,让更多人意识到,这些斑驳的墙壁、精美的牛腿,不是无用的旧物,而是我们共同的文化根脉。

  我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天池村凌云姐尝试用“网红直播”推销农特产品,我觉得这是个新鲜事,便去了解她的运营模式和心路历程;村里评选出“诚信好人”,我会去挖掘他们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闪光点,让美德在报纸上传播。我的观察甚至细致到了一棵古樟树——当我发现西方坞村一棵大樟树的树心里,竟然顽强地长出了一株翠竹时,我觉得这景象充满了生命的哲理与自然的奇趣,立刻写成一篇短稿发给了编辑。在我看来,新闻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是否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

  在这个过程中,我与《衢州日报》的记者编辑们,从工作关系变成了朋友,他们还为我的文旅工作出谋划策。我们时常通过电话、微信交流选题,他们会给我专业的建议:“这个角度可以再深挖一下”“那个故事细节很打动人,要多用当事人的原话”。因为有了这份信任与良好的沟通,我挖掘到的这些鲜活故事,能够更顺畅、更准确地转化为版面上的新闻稿件。我的名字,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衢州日报》上。

  辛勤耕耘,终会迎来丰收。2019年,由我挖掘、撰写或参与报道的稿件,在市级以上媒体就刊播了60余篇。那一年,镇里的宣传稿件总量创下了历年之最。更让我感到荣幸的是,横山镇还在当年全县的宣传文化系统会议上围绕“新闻报道特色做法”作了典型发言,与同行分享了挖掘基层故事的心得体会。我深知,这份荣誉的背后,是横山镇丰厚的文化底蕴,是《衢州日报》这个宝贵平台的持续赋能,也是我个人在一次次采访、一篇篇稿件中得到的锤炼与成长。

  2020年,我因工作调动离开了横山镇,来到了县文联。工作岗位变了,但《衢州日报》赋予我的那份对生活的敏感、对文化的热爱、对记录的执着,却没有改变。在新的岗位上,我继续用手中的笔,报道各类文艺活动,书写艺术家们的创作故事。

  回望来路,我由衷地感激与《衢州日报》的相遇。它不仅仅是一份刊发我稿件的报纸,更像是一位无声的导师,引领我走进民间文化的深处,教会我观察、思考和记录。那段“通讯员”的经历,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与文字表达能力。当我把一个个复杂的文化现象、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故事,梳理成结构清晰、语言流畅的稿件时,我的思维也经历了一次次升华。

  这份能力,甚至反哺了我后来开展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面对基层群众,如何把抽象的理论政策讲得生动、讲得接地气?我将在《衢州日报》学到的“讲故事”的方法运用其中,用横山的莲子、天池的药材、志棠的老屋这些乡亲们身边可知可感的事物作为例子,宣讲变得不再枯燥,反而有了温度与吸引力。

  从2018年初春的那个起点,到如今,《衢州日报》始终是我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一座桥梁。它连接着我与广阔的新闻世界,连接着我与脚下深情的土地,更连接着昨天的青涩与今天的从容。那份因《衢州日报》而生的文化情怀,将永远在我的笔尖流淌,在我的人生路上熠熠生辉。

  (作者系龙游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龙游县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团团长。)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