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公园满城绘就生态新景


虽已过了立冬节气,人民公园里阳光和煦,金黄的银杏、尚未凋尽的绿树交织成一幅“晚秋初冬”的斑斓画卷,吸引众多市民纷至沓来,尽情享受周末时光。

转角遇见绿景!走在西宁街头,一块块大大小小的绿地、一处处通过拆墙透绿与城市景观相融合的城市公园巧妙布局着。

在建设高原公园城市的进程中,西宁再一次刷新绿地面积——城区公园增加至40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08平方米。这意味着市民群众出门500米即能走进公园休闲绿地。

特别是“十四五”期间,西宁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高地上的中心城市,全力做好“山水”文章,打造“生态之城”,围绕深化推动公园城市发展、加快公园绿地建设、实施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加强绿化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内容发力,让“公园城市”和“绿化惠民”成为城区品质提升的关键词。

城区公园提量提品提质

“十四五”期间,西宁城区园林绿化建设和发展坚持科学、生态、节俭、以人民为中心的绿化发展理念,按照“高原美丽城·幸福大西宁”“增绿提质·建管并重”“精管细养 推新固绿”“持续巩固·精益求精”“管理提效、生态筑城”等一系列工作实施落地,在积极巩固好各项绿化成果的基础上,强化绿地精细化养护管理,不断提升绿地管养水平和提升绿地品质,推动园林绿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驱车来到西宁,从东大门进入城区,映入眼帘的是北山美丽园,沿途美景让人们领略到了高原公园绿地的魅力;与北山相望的是西宁南山公园,这里以凤凰台为核心,登高可俯瞰西宁全景,秋季杨树、白蜡等树木渐染金黄,与香茶藨子红叶交织成层叠秋色,被誉为“城市里的森林”;沿着湟水河向西,寻到了西宁唯一的国家级湿地公园——湟水湿地公园,这里以173.5公顷的广阔水域和多样生态系统著称,园内芦苇摇曳、鸟鸣阵阵,四季景观各异:春季碧草连天,夏季水天一色,秋季芦花曼舞,冬季静谧如画。同时作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园区通过生态修复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体验高原湿地生态的窗口……

此外,在西宁星罗棋布着的还有海棠公园、体育公园、文化公园等特色公园,一个个城市公园不仅彰显了城市文化底蕴,体现了文化气质,也映照了城市整体风貌的另一种模样。

用“加减法”释放绿色福利

“建绿”只是第一步,如何管好公园绿地,为百姓释放更多“绿色福利”?这成为西宁在建设高原公园城市进程中一直积极探索、不断实践的重要民生课题。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这五年间,西宁致力于打造高原特色城市风貌,推动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并按照“因地制宜拆墙、科学合理拆围、建篱植灌护绿”的原则进行实施。市属公园的拆墙透绿工作稳步推进,铁艺围栏被拆除,出入口、园路、照明等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此外,西宁市还对城市道路进行了改造,拆除护栏,让城市更加宽敞美丽。

为了做好“公园+”这篇文章,我市积极探索创新公园+文旅、公园+体育、公园+民俗文化等新模式,从完善景观融合、提升服务水平、创新管理方式等多维度发力,让公园“有景可赏、有乐可享”。

特别是近两年来,市属各公园持续细化便民举措,通过升级公园景观、增设公园设施、引入便民摊点等方式,不断提升服务的温度与质感。同时,不断拓展公园绿地主题功能,聚焦体育、文化、旅游、科普、音乐、艺术、红色资源等元素推出“公园+”功能。郁金香花展、牡丹花展、南北山绿化摄影展、民俗庙会、自驾露营等活动精彩纷呈,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游园体验。

公园由点到线串起整座城

“公园城市”的建设成果,要让百姓共享。

对西宁人而言,每年的春季赋予了城市最灿烂的颜色。当满城丁香盛开,各公园由点到面,呈现出百花争艳的高原花城景象。记者从市林草局获悉,“十四五”期间,我市持续在公园建设上下功夫,陆续建成开放了南川公园、秀水路城市绿地公园、沈那遗址公园、湟乐公园改造提升项目(一期)。新建、提升同安路绿地、东新路高速口绿地、清河街绿化等街头绿地24处。完成了民和路延伸段、时代大道、昆仑东路、锦川大道、清水路、昆仑大道西延段等新、改建道路绿化31条。在城区范围内新宁路、黄河路、昆仑桥、中心广场、火车站北广场重点区域及绿地内共计打造各类盆花景点、花(街)桥、立体景墙等景观节点420余处。真正实现了“点”上是景观、“线”上是景色、“面”上是公园城。

2025年,在西宁北山美丽园、城南会展中心北侧、西宁植物园丁香山片区、沈那遗址公园打造4处特色花海景观;在城区湟水湿地、长青园、滨河南路、南山公园、宁张路、南川东路等6处集中栽植市花丁香,进一步突出市花丁香在全市的推广应用。

在西宁,“浪”公园已成为西宁市民的生活方式。早上在公园跑步,午休在邻近公园散步,周末在公园观展、运动、露营……身处公园城市,人人参与其中,人人享受其中,幸福感与日俱增。

(记者 张国静)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