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本报讯 (记者 吴婧涵 通讯员 许静) 碳账户里究竟装了什么?11月9日,衢州中等专业学校(简称“衢州中专”)的智慧能碳管理平台大屏上,实时数据不断跳动,全校能耗与碳排放情况一目了然。碳账户中清晰记录着能耗、碳排放量等核心指标,连各教学楼、宿舍的用电情况也直观可查。
“过去找不到高能耗症结,现在平台上一目了然,节能管理不再凭感觉。”学校总务处副主任吴力浩表示。这一转变,源于衢州市信安能源有限公司(简称“信安能源”)为学校实施的能源综合改造。
随着办学规模扩大,衢州中专用能负荷持续攀升,去年用电量达355万千瓦时。依托衢州市“碳账户实战实效项目”推进,学校成为首批示范单位。今年暑期,改造工程全面启动:行政楼老旧的中央空调主机被更换,校内同步建成智慧能碳管理平台;食堂将完成空气能热泵改造;部分屋顶和闲置实训基地建设了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全面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为学校节约标煤76.76吨,减少用电量26.77万千瓦时。”信安能源工作人员介绍。
从能耗“看不见、管不住”到“看得清、控得准”,衢州中专的实践成为衢州公共机构绿色转型的缩影。今年以来,信安能源以“零投资”模式为5家公共机构实施节能技改,有效破解“改不起、不会改”的困境。柯城区人民医院也曾面临类似挑战。碳账户显示,2024年该院万元能耗远高于全国三级医院平均水平。通过实施空调系统改造与群控升级,并配套分时段管理等举措,医院一年节约能源支出近百万元。
工业领域,碳数据正成为企业“降本”与“达标”的双重抓手。随着2027年欧盟电池法案实施临近,精准的碳足迹数据已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必答题”。在衢州智造新城,国内锂电材料龙头企业将碳账户作为产品出口的“国际通行证”。
“过去我们只算能源总账,现在可以追溯每款辅料的碳排放。”华友钴业“双碳”主管许康介绍,借助碳账户2.0系统,企业在发现生产环节碳酸氢铵排放偏高后,及时采用低碳辅料替代,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也实现了成本优化。此外,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供电、供气数据接口,实现了从“企业—产线—辅料”的碳数据穿透。
衢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碳账户建设与节能改造远不止于技术升级,更是一场深层次的能源管理变革。下一步,衢州将推动“政府有为”与“市场有效”深度融合,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让参与“双碳”工作成为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从‘摸清碳家底’到‘激活碳价值’,再到‘构建碳生态’,衢州的探索不会停歇,这正是其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