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赵凯怡
秋意正浓,衢州古城文化旅游区北门街历史文化街区,迎来了一场持续三周的“景区里的沉浸式艺术体验日”公益艺术课堂。活动由衢州市文化馆主办,以自然为幕布、景区为舞台,在这里,市民、游客可以“零距离”感受非遗扎染、书法、水彩、舞蹈、音乐、戏曲、摄影等内容。
把课堂搬到景区,是老街与艺术的浪漫联动。“景区里的沉浸式艺术体验日”公益艺术活动是户外版的“南孔夜校”,创新的设置让景区与艺术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北门街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纵横、屋宇错落,仿佛一部立体史书。都御史牌坊柱身挺拔,气势恢宏,其上花鸟、人物纹样栩栩如生,飞檐斗拱间尽显工匠巧思;赵抃祠的格调以简朴见高致;四角门厅,青灰磨砖的门框与白墙相映衬,色彩朴素明净;“衢州味道”主题街区是衢州特色饮食文化的缩影……古典感与现代感在北门街历史文化街区交融,带给市民、游客美的体验。在此扎染帆布包,与时光一同慢下来,感受色彩的浸润;一撇一捺的扇面书法创作古朴雅致,清脆的鸟鸣是最好的背景音;户外水彩写生则记录了街区秋日美景。文化馆在美的景区设置美的课程,不但应景,还让参与者从不同视角沉浸式欣赏景区,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把课堂搬到景区,让艺术与人群不期而遇。户外公益艺术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围墙”,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除了报名的参与者外,路过的市民、游客都能自由参与,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了解艺术,学习新技能,实现艺术无“界”,这也是艺术教育的题中之义。正如福建游客岳先生所说:“本来就想随意走一走,没想到遇到了这么有文化底蕴的活动,给旅行增添了意外之喜。”
“景区里的沉浸式艺术体验日”公益艺术课堂新颖有效的形式值得肯定,它带来的效应还可以持续放大。
首先,扩大传播效应。公益艺术课堂是一次景区美育实践,参与者的作品是他们与景区的故事,也包含着他们对景区最直观的感受。在征得参与者同意后,主办方不妨将作品收集起来,可以在街区或公众号上展示。岁月静好的风景水彩、活泼热闹的舞蹈现场、轻松有趣的音乐快闪,每一件作品都像是一扇窗,透过它们,能看到参与者眼中不一样的北门街历史文化街区,这也是一次生动的景区宣传,助力了衢州古城5A级景区创建。
其次,扩大活动效应。公益艺术课堂可以以“彩蛋”的形式,不定期出现在衢州古城文化旅游区,使之成为景区里的隐藏“景点”,在吸引市民、游客打卡的同时,也为景区增添亮点。当然,公益艺术课堂还可以设置在更多的地方,比如,烟火气十足的马站底,被称为“衢州呼伦贝尔”的鹿鸣大草坪,“无界主题花园型商业中心”衢州南湖恒太城等。这些地标性场地自带“流量”,能吸引更多的市民、游客参与公益艺术课堂,扩大受众范围。
此外,主办方还可以建立学员反馈机制。每场公益艺术课堂结束后,主办方可以听一听参与者的建议,根据大家的需求,优化课程内容与形式,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扩大公益艺术课堂的活动效应。
期待“景区里的沉浸式艺术体验日”公益艺术课堂扎根景区,也走出景区,通过巧妙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为市民、游客带来别开生面的艺术体验,让“转角遇到艺术”成为城市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