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十一”有三点不一样


(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本报评论员 张守营

一位消费者尝试了电商平台的“AI万能搜”。只需一句话:“帮我找适合秋冬穿的舒适的鞋子,预算500元左右,要适合通勤场合。”AI立即推荐了近十款符合要求的商品,还能直接比价。这样的场景在今年“双十一”已成为常态。

走过十七个年头,今年“双十一”正经历深刻变革。消费者的热情悄然转变。“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价格原地杵”成为许多人的共同感受。理性消费成为主流,人们不再因为单纯打折而盲目囤货。

首先,两大变革正悄然发生。一是AI技术全面融入购物全流程,从智能导购到主播,再到运营优化。二是美团等平台带来的即时零售异军突起,将“等快递”变为30分钟送达的极致体验。

今年“双十一”,AI已从辅助工具升级为经营伙伴。在消费者侧,AI购物助手能理解模糊需求,显著缩短决策路径。在商家侧,应用更为深入。一位国产化妆品电商负责人介绍,他们的“AI员工”已覆盖从商品上架到直播带货的全流程。

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有500万商家在使用“AI生意管家”辅助大促。这些智能工具帮助商家实现平均1.5倍的效率提升。AI正在重构整个行业的运营模式。

与此同时,即时零售的崛起改变了游戏规则。美团闪购联合近百万家实体门店,把消费者购物体验彻底革新。这种即时零售模式为本地商品零售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

在刚刚过去的促销期间,近百万家实体店通过即时零售平台迎来了超过1亿名顾客。手机总体成交额同比翻倍,智能设备同比增长超6倍。实体零售业首次真正享受到线上大促的红利。

第三点,在这场由市场主导的消费盛宴中,有为政府的角色也尤为重要。相关政府部门并非置身事外,而是以精准、有效的方式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

江苏省的举措颇具代表性。他们牵头推动头部电商平台定制专项促销方案。同时联合金融机构筹措2亿~3亿元开展促消费活动。这些举措预计拉动消费25亿元。

这些行动体现了政府在促进消费中的精准定位。不直接干预市场,而是通过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引导市场资源优化配置。政府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转变。

更为重要的是,政府部门已开始着眼于长远布局。下一步将持续深化政银企联动,引导电商平台给予资源倾斜。同时常态化开展直播带货,提前谋划未来的线上促销活动。

这些举措展示了政府促进消费的新思维。不再是简单刺激消费,而是通过优化环境、创造场景,引导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这种转变恰逢其时。

当有人说“‘双十一’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我们或许需要重新审视购物节在新时代的价值。“双十一”并未消失,而是在静悄悄地转型。它不再仅仅是清库存、冲销量的简单促销,而成为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场。

电商平台具备高频、高价值、强反馈的天然优势。这为AI模型训练与迭代提供了丰富数据闭环。电商场景覆盖从需求识别到售后服务的全链条。它几乎囊括了AI在C端应用的所有核心模块,堪称AI技术的“综合试验场”。

面对AI在电商应用中产生的新问题,如信息不对称、价格不透明等,这属于发展中的现象。有专家认为,经过持续训练,未来两三年内用户体验将显著提升。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角色越发清晰。不是直接干预技术发展,而是建立透明度原则,对AI内容明确标识并优化服务流程。唯有回归用户本位,才能在流量见顶的背景下守住信任红线。

从最初两家电商争霸,到如今美团携即时零售入局;从过去的人海战术,到如今AI覆盖全流程——“双十一”正在经历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变革。

政府的有为之手,不再是通过简单刺激消费来拉动短期增长。而是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规范秩序,引导市场资源优化配置。

正如筹措数亿元开展促销活动的做法,其精髓在于精准引导而非粗暴干预。这种平衡艺术,正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结合的最佳诠释。

“双十一”的使命远未结束。它正在转型为技术创新与服务升级的量。而政府在这场变革中,需要找到自己的正确定位——既尊重市场规律,又积极引导方向。

这或许正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微观缩影。在市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中,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愈发清晰。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