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阮占江 帅标 傍晚时分,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丹阳街道紫桥社区的烟火气渐浓:孩童的嬉笑声在巷弄间回荡,居民提着菜篮穿梭于街市,夜市摊主点亮灯火准备迎接晚间客流……几抹流动的“红色”如约而至——他们是身穿红马甲的“街巷小红人”,更是社区1.5万余名居民最信赖的平安守护者。 在这群“小红人”中,66岁的老党员张茂清格外引人注目。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见到他时,他正俯身清理楼道里的小广告,布满老茧的双手熟练地使用铲刀和抹布,额间渗出细密的汗珠。“这些‘牛皮癣’就像社区的皱纹,得打理才能保持清爽。”他笑着说。这双手,已在紫桥社区这个0.32平方公里的开放式老旧小区里,默默守护了21个春秋。 “小红人”被居民亲切地称为“移动探头”,张茂清是其中最敏锐的“探头”之一。今年9月初,他在日常巡查时发现,紫桥东路与滨湖路交界处车流、行人密集,却一直没有设置斑马线,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 张茂清立刻行动起来。早晚高峰时段,他拿着笔记本在路口不同位置观察记录车流量和行人过街需求,走访周边居民、商户收集意见。几天后,他带着详细的情况说明和居民诉求,向社区及相关职能部门提交了新增斑马线的申请。社区高度重视,职能部门迅速响应。 10月26日,崭新的斑马线如期施划完成,白色条纹在路面上格外醒目。“这条斑马线划到了我们心坎上!”每天必经此处去买菜的王阿姨连连称赞道,“‘小红人’真是把我们的小事当成大事来办。”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10月28日午后,紫桥三区居民紧急反映,小区自来水主水管因长期使用出现锈穿,自来水渗漏,不仅影响正常生活用水,还存在安全隐患。 “别着急,我马上到!”接到电话的张茂清火速赶往现场,只见水流正从管道破裂处不断涌出,在地面汇成一片水洼,围观的居民面露忧色。他一边安抚大家的情绪,一边仔细查看漏水情况,随后立刻联系自来水公司,“我是紫桥社区‘小红人’张茂清,这里主水管锈穿漏水,情况紧急,需要立即抢修”。 张茂清清晰准确的描述,让抢修队伍得以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等待专业人员到来的间隙,他主动疏导居民、设置简易警示路障。抢修期间,他忙前忙后,协助维持秩序、传递工具,还通过平安网格微信群实时通报进展。经过两天紧张施工,破损主水管得以修复,小区供水恢复正常。 张茂清的故事,是武陵区深化平安建设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武陵区以打造社会治安最好的中心城区为目标,连续三届获评“全国平安区县”,2021年更是捧回“长安杯”。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扎实细致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武陵区本级及17个乡镇(街道)全面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目前均已实体化运行;全区划分573个网格,成立相应的网格党支部,推动乡街干部、机关干部、专职力量、社会力量下沉网格。 “街巷小红人”志愿服务项目,正是网格化治理的创新实践。紫桥社区在“街巷长制”基础上,从退休老党员、热心居民中筛选骨干力量组建队伍,他们熟悉社区情况,每天遵循“巡、访、做、报、记”五字工作法,扎根街巷巡查、走访居民、现场解决问题、上报疑难事项、记录工作台账。 据社区党委书记谭力介绍,“街巷小红人”志愿服务队自2022年成立以来,已处置各类事项560件、敲门提醒4300户、发放宣传资料5000份、排除安全隐患275处,真正将治理触角延伸至社区每个角落。 在武陵区,平安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划在居民心坎上的斑马线,是被及时修复的自来水管道,是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红色身影,更是“张茂清”们多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 “有‘小红人’,心里特踏实!”居民的朴素话语,是对平安建设最真切的认同。那抹流动的“守护红”,正成为武陵区平安建设最温暖的底色。 漫画/高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