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护航 富民兴疆


(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潘从武 □ 本报通讯员 古雪丽   丝路新韵回荡驼铃古道,法治清泉滋润新疆沃土。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法系统采访时了解到,随着“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在天山南北深入推进,近年来,新疆政法机关积极夯实发展根基、疏通机制堵点,为区域繁荣稳定持续注入法治动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法机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50条措施》(以下简称50条措施)自2023年2月出台以来,新疆各级党委政法委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督办落实,以“放管服”改革创新公安警务服务模式,“智慧法院”科技赋能审判提质增效,“法治体检”精准施策助企解困,涉外法律服务护航新疆高水平开放……“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落地有声。

高效服务安商护企

  近年来,新疆政法机关服务改革焕发新活力,“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成为政务新常态。   公安机关打造的“新疆公安微警务”平台,实现121项业务“一网通办”,其中15项高频业务进入“秒批时代”,指尖一点,60秒内即可完成;交管服务更加扁平化、智能化、精细化,针对企业需求,交管部门推出“机动车上门查验”服务,惠及161家运输企业;农副产品与能源矿产享有通关“绿色通道”,铁路口岸查验压缩至20分钟内,机场货运航班候检时间平均减少35分钟;在全区设立110个“警企联络室”,两年多来,累计调处涉企纠纷500余起。         今年9月17日,乌苏工业园一家纺织厂内,警企联络室民警唐努尔·托肯忙着登记新增务工人员信息。这间警企联络室服务园区85家企业,走访员工、排查隐患、化解矛盾是民警的日常工作。   “我们的手机24小时开机,通讯录里详细备注了近千名工人的信息。”民警拜常俊表示,警务理念已从“在管理中服务”转向“在服务中管理”,警企关系更紧密,工作更顺畅。   新疆司法行政系统着力规范行政执法,开展涉企专项治理,查纠整改4类突出问题;推出涉企行政检查工作指引,推广“综合查一次”、跨部门联合执法和“一表通查”,加快“互联网+监管”落地,“扫码入企”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新疆法院系统为涉企案件开通“绿色通道”,优先立案、审理和执行,推进繁简分流。50条措施落地后,民商事案件平均办理时间缩短至48.75天,审限内结案率达95.49%,超过四分之一的涉企案件通过调解结案。   新疆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公布355项不予处罚事项、117项从轻处罚清单,制定76部行政裁量权基准。对陷入困境的企业,执法部门采取“活封活扣”等善意执行措施,惠及1199家企业,涉及标的额46.8亿元。   “是‘活封活扣’给了我们生机。”某企业负责人王某感慨地说。该企业拖欠48万元厂房租金无力履行,吐鲁番市高昌区人民法院对该企业设备采取“活封活扣”,既保障了申请执行人权益,又让企业能继续经营。

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近年来,新疆政法机关严厉打击破坏营商环境、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犯罪行为,通过跨部门协作、综合履职,为各类经营主体和创新主体营造公平、安全的发展环境,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事关创新创造、新质生产力发展。全区检察机关深化知识产权综合保护,完善刑事、民事、行政及公益诉讼“四检合一”履职机制,实现知识产权办公室或办案组全覆盖。与此同时,检察机关与市场监管、公安、法院等部门联合出台行刑衔接办法,形成打击侵权犯罪的合力。   针对维权难、周期长等问题,检察机关积极探索支持权利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有效提升维权效率。   在乌鲁木齐市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某通信公司销售假冒光传输设备案中,侵权企业在明知产品为假冒的情况下,通过互联网采购并销售二手拼装的某品牌设备,违法所得高达2600余万元。检察机关在办案中积极促成侵权赔偿,帮助被害企业获赔1800余万元,并通过异地阅卷等便利措施保障其合法权益。   新疆法院强化涉企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持续发挥惩罚性赔偿制度功能,严厉打击恶意侵权、重复侵权行为。2024年至今年上半年,全区法院受理涉知识产权案件4994件,审结3990件。   为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今年1月,自治区政法机关启动为期一年的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等犯罪行为专项行动。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公安机关立案166件,检察机关提起公诉36件,审判机关判决生效19件,有力推动了执行工作的实质进展。   在打击犯罪的同时,新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全区96个县(市、区)建立县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打造“一站式”矛盾调解平台,力求让群众反映和解决诉求“最多跑一地”。   哈巴河县旅游市场一期商户因电路问题无法直抄到户,物业公司安装变压器后电费成本陡增,经营压力加大。今年7月,8名商户代表向该县综治中心反映此问题。综治中心迅速组织住建局、电力公司、开发商、物业公司及商户协商。经协调,各方达成解决方案:电力公司改造电路,物业公司承担1.6万元基本电费,商户按实际用电量付费。商户表示:“有了明确的方案和时间表,我们心里踏实了。”

精准护航企业出海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新疆正通过系统性、前瞻性立法与法治实践,加速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涉外法治体系,为各类经营主体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围绕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需求,《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口岸经济发展促进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规相继出台,为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产业发展与营商环境优化奠定坚实法律基础。   在立法先行基础上,多元共治的实践同步展开。10月22日,国际商事争端“一站式”多元化解座谈会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法务区成功举行。法院、司法行政、高校、仲裁等多方力量汇聚一堂,共同探寻国际商事争端多元化解新路径。   自治区党委政法委积极统筹涉外法治资源,全区政法系统一体联动,精准护航企业“出海”:审判机关出台司法服务实施意见,指导各片区设立自贸法庭,在11个口岸设立法官工作室(站)、巡回办案点,提供法律咨询和就地调解服务;检察机关制定23条服务保障措施,明确检察环节服务保障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方向和路径;公安机关出台外籍高层次人才出入境管理办法,为在自贸试验区工作的外籍人才提供口岸通关、境内停居留、社会综合服务等方面政策支持;司法行政机关通过设立“一带一路”营商环境研究院分院及多个国际仲裁与咨询机构,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服务,助力企业在国际环境中稳健发展。   位于“一带一路”核心枢纽的霍尔果斯市,变化尤为明显。自去年年底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霍尔果斯片区人民法庭成立以来,采用线上法官见证程序,将外方当事人委托中方律师的手续办理时间从一个月大幅压缩至半小时。   长期在此从事涉外诉讼的律师阿曼卓力·拜看说:“法庭为我们代理涉外案件带来极大便利,现在外国当事人通过线上方式即可完成委托,十分便捷。”   目前,乌鲁木齐、喀什、霍尔果斯三大法务区已形成协同发展态势。数据显示,三大法务区已有72家机构实体入驻,88家机构“云入驻”,累计受理民商事案件2900余件,提供涉外公证2300余件,仲裁争议标的额超过19.5亿元。   自治区党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良好的法治服务正成为新疆吸引国内外资本的“金字招牌”,如同一个稳定而有力的引擎,推动新疆在“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中稳步前行。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