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本报评论员 王春华
民间投资长期占据固定资产投资的半壁江山,是经济活力的“晴雨表”,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提高投资效益”,为促进投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国办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民间投资13条”),以精准有力的政策举措回应市场关切,为民间投资注入强劲动力。
文件具有一个鲜明特点:“强化保障”不仅体现在具体的政策维度,更是贯穿始终的价值主线。通过一系列可量化、可执行、可预期的“关键词”,构筑起从“敢投”到“能投”再到“投得好”的全链条制度保障。这既体现了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彰显了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以制度性安排重塑市场信心的深层考量。
“持股比例”与“长效机制”:以量化权益奠定“敢投”基石。“民间投资13条”明确提出,在铁路、核电、油气管道等传统国有资本主导领域,“对具备条件的项目,民间资本持股比例可在10%以上”。这一量化标准看似简单,实则是政策理念的重大突破。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名义开放、推进艰难”的模糊地带,将抽象的准入许可转化为清晰可期的财产权利。
与持股比例相应的,是“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长效机制”的承诺。这标志着政策从“试点开放”转向“制度性开放”,意在消除民间资本对政策变化的后顾之忧。
这两大关键词共同构筑了保障的“硬核基础”,让民间资本敢于从“观望者”变为“参与者”,从“试探性投入”转向“战略性布局”。
“预算内投资”与“REITs”:以多元工具构建“能投”路径。民间投资的“钱”从哪儿来?“民间投资13条”提出“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符合条件民间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并“积极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这两大工具体现了金融保障手段的多元化与精准性。
中央资金的注入不仅可以降低民间资本的风险感知,更体现国家与民间资本“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关系。“REITs”这一金融工具创新,为民间资本参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提供了“进入—运营—退出”的完整闭环。通过盘活存量资产,释放沉淀资金,形成投资的良性循环。
这些工具共同构建了一个“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投融资生态,引导民间资本从低水平重复建设转向国家战略与市场潜力兼具的领域。
“尽职免责”与“绿色通道”:以金融创新疏通“投好”血脉。融资难、融资贵是长期制约民间投资的“老大难”问题。“民间投资13条”提出“全面准确落实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和不良容忍制度”,直指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贷”的深层矛盾。通过建立合理的容错空间,促使金融资源更公平地流向民营企业。
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高风险的特点,“民间投资13条”明确“为科技型企业开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绿色通道’”。这与基础设施REITs试点扩容相呼应,共同构建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体系:REITs解决重资产项目退出难题,“绿色通道”助力轻资产创新企业腾飞。
这一对金融保障的关键词组合,不仅着眼于“输血”,更注重“造血”,旨在从根本上打通资本循环的任督二脉。
“服务目标”与“创新积分”:以机制优化涵养“放心投”生态。“民间投资13条”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制定民营企业年度服务目标”,并推广“创新积分制”以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服务科技型企业。
这组关键词聚焦服务保障与能力建设,将支持民营企业量化为金融机构的考核指标,从源头上扭转“重国企、轻民企”的信贷偏好;通过量化评价企业的创新能力,实现信贷资源“精准滴灌”,引导民间投资向“新”而行。
此外,政府采购“预付款比例提高至30%以上”等举措,进一步缓解了民营企业的现金流压力,体现了政策保障在宏观之外的微观可感的支持与关怀。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政策的公信力源于落实。“强化保障”的深层价值,恰恰在于将政策规定转化为市场信心,将原则性要求落地为可操作的制度安排。
这些关键词共同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国家正通过权益保障、金融创新、战略协同等多个维度,着力构建一个“海阔凭鱼跃”的良性投资生态,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