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观 点
充分认识到创新工作室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产业转化的关键枢纽。推进其自主创新,需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顶层设计、资源整合、机制创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快高水平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国家创新体系是驱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与综合国力提升的核心架构,涵盖创新主体协同、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生态优化等关键维度。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作为扎根生产一线的群众性创新组织,并非孤立的技能传承与技术提升平台,而是国家创新体系中连接原始创新与产业落地、人才培养与实践转化的关键纽带。从国家创新体系高度审视其自主创新价值,既是对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功能的深度挖掘,更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依托工作室实现深度融合的战略选择。
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支撑国家创新的三个维度
国家创新体系是各创新主体、环节、要素在创新环境中相互影响、彼此互动所形成的系统网络,本质是通过多元、多域主体协同,实现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与价值转化。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扎根生产一线开展自主创新,填补了创新体系中一线实践创新的关键缺口,其价值体现在三个核心维度。
第一,产业支撑,衔接原始创新与产业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国家创新体系的痛点之一,在于研发人员基于实验室的科技成果与生产人员基于生产线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很多科学研究因未能充分结合生产场景的复杂性、成本约束或操作可行性,难以实现产业化落地。科学理论必须经过工程验证,才能成为生产力。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扎根生产现场,其自主创新以解决生产一线难题、提高企业生产效益为导向,能够精准捕捉产业转化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自主创新,为科学理论与科研成果提供工程验证,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科技突破与产业应用的重要衔接器。
第二,人才支撑,构建高技能人才梯队的实践孵化器。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竞争力源于人才。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以“劳模工匠引领、师徒代际传承”为主要模式,其本质是将培养人才融入创新实践的过程,将劳模工匠师傅的隐性经验转化为显性技能,培养出一批既懂技术原理、又善实践操作,兼备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第三,技术支撑,夯实产业韧性与创新效能的重要基石。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提升产业链的韧性与整体效能,而这离不开产业基础能力的持续强化。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的自主创新,虽多聚焦于小改进、小发明、小优化,却能通过微创新的规模化积累,形成支撑产业链升级的巨大能量。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改造设备细节,实现降本增效,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效能;二是通过聚焦产品质量痛点,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提质升级。这些微创新的叠加效应,不仅直接提升了单个企业的竞争力,更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基础工艺升级、装备性能优化、质量标准提升,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产业链韧性增强与创新效能提升的重要基石。
以国家创新体系为战略牵引,推进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自主创新
要充分发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支撑作用,需从战略衔接、资源整合、机制优化三个维度发力,构建上下联动、内外协同的自主创新生态,推动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一,锚定国家战略,明确工作室创新的方向坐标。将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自主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的基层实践单元,引导其与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以及区域、企业创新布局同频共振。根据工作室领衔人才层次、资源整合能力差异,明确创新任务方向坐标,形成“顶层突破核心技术、中层支撑产业升级、基层解决生产难题”的分层攻关体系。
顶层攻关即大国工匠、国家级高技能人才领衔的创新工作室,重点支持其参与国家重大技术革新、科技攻关项目,鼓励联合高校、研究院所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开展原始创新突破和核心技术攻关;对于行业及省部级劳模工匠领衔的创新工作室,鼓励其聚焦区域重点产业创新需求,承担产业升级中的技术适配、工艺优化等任务;对于基层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将创新重点放在贴近生产、服务一线上,引导其主动对接国家重点产业创新需求。同时,推动不同层级创新工作室之间依托创新项目开展联合攻关,实现横向互通;建立创新工作室评价体系标准和提质升级通道,实现纵向贯通,为工作室领衔人及成员实现个人成长与团队赋能搭建平台。
第二,整合多域资源,构建工作室创新的生态场域。从经济学角度看,复杂的现实经济空间具有“域”性,国家创新体系是由技术域、产业域、人才域、教育域等“子域”构成的多元复杂系统。创新生态体系的构建,核心在于以创新工作室为枢纽,打破边界刚性,推动多场域资源从分散存在向协同共创转化。
技术域(科研院所)的核心产出是原始创新成果,产业域(企业、产业链)的核心需求是成熟应用技术,人才域(劳模工匠群体)的核心优势是实践隐性知识,教育域(高校、职业院校)的核心资源是理论显性知识。劳模工匠领衔的创新工作室以及联盟,通过承担技术域成果中试、产业域需求承接、人才域代际传承与教育域知识转化的枢纽功能,建立“技术成果筛选—工作室中试转化—践训合一育人—产业应用反馈”的闭环机制,充分发挥联盟作用整合不同产业域的技术资源攻克共性难题,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
第三,打破创新壁垒,实现工作室创新的价值闭环。打破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各自为战的壁垒,建立两者相互渗透、双向拓展的协同机制,实现技术突破反哺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积累支撑技术持续创新的价值闭环。
一方面,鼓励创新工作室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提炼知识成果,推动技术创新向上渗透。例如创新工作室在完成技术攻关后,系统梳理创新过程中的技术原理、工艺方法、经验规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知识成果。另一方面,引导创新工作室主动对接高校、科研院所的知识创新成果,推动知识创新向下拓展,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应用的技术、产品。形成知识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源头活水、技术创新为知识创新提供实践验证的良性循环,让创新工作室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知识落地、技术升级的重要纽带。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