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赵芸芸
在三亚G98环岛高速公路大三亚段扩容工程南新隧道深处,由中铁十五局四公司科技工贸公司自主研发的全断面自动布料系统操控着布料小车,将混凝土精准地从各个窗口注入模板。从自动布料系统到变截面衬砌台车,再到智能台车浇筑中控系统,该公司用“智能化+标准化”的生动实践,助推隧道施工完成了从“人海战术”到“指尖操控”的跨越。
破局:从“汗流浃背”到“智能控制”
“以前浇筑二衬,工人得弓着腰抬千斤顶,混凝土顺着模板缝往外冒。”有着20年隧道施工经验的老职工解亚利对传统施工的艰辛记忆犹新。那时,每公里衬砌空鼓率高达8.7%,单循环作业要耗12小时,光人工成本就占了近三成。
面对施工难题,科技工贸公司总工程师刘顺成牵头成立“刘顺成创新工作室”,带着工程师们针对“痛点”做研发。他们研发出的机械臂布料系统可通过自由伸缩旋转到达台车侧模窗口及顶部浇筑口,实现通过一套管路全过程逐窗浇筑作业。在南新隧道的高地温环境中,这套系统与32点位监测模块联动,替代人工敲击检测,单循环时间缩至8小时,效率提升33%。
仰拱施工曾是另一大“拦路虎”。传统栈桥拆装耗时长、安全风险高,渝怀铁路复线施工时,工人调侃“三天挪一次,每次脱层皮”。研发团队用机电液一体化技术重构栈桥,无线遥控就能实现自动行走、转向,配套模板系统40分钟即可完成对接。装备投用后,仰拱施工整体施工进度提升30%。
筑基:从“率性而为”到“标准方圆”
“不同项目地质条件、断面尺寸千差万别,装备通用性差是规模化推广的‘绊脚石’。”面对规模化推广难点,科技工贸公司党总支书记王可增一语道破玄机。
公司坚持以标准化筑牢产品品质根基,在杭黄高铁建设中,主导设计的变截面隧道衬砌台车通过标准化模板参数与调节机制实现“一机多能”,减少台车配置数量,降低工程成本。
面对渝怀铁路复杂工况,团队创新设计顶模多分段、自动开合的新型衬砌台车,以模块化拼装技术突破传统装备的场景局限,实现“一车多用”与成本优化,为项目创造直接经济效益。
燎原:从“实验室”到“大市场”
目前,公司300台装备在全国20多个省份服役,核心产品智能衬砌台车、自行式仰拱栈桥凭借技术优势入选股份公司内部优采目录及集团必采目录,市场份额三年增长140%。
沉甸甸的数字展现着该公司“智造”攻关的成就,数字的背后,是“装备+技术+培训”的打包服务模式。在兰永临高速项目,技术团队不仅交付智能台车,更驻场培训操作手,项目经理感慨:“不光送来了‘金刚钻’,还教会了‘真功夫’。”
得以“燎原”不仅仅是智造设备,还有创新热情。“90后”工程师余超跟着师傅刘顺成在隧道深处摸爬滚打,参与研发的《分块拼装式变截面衬砌台车》获国家专利。据他介绍,工作室成立至今,已获32项专利授权,并培育出20余名技术骨干,1人获得“劳动模范”,1人获评“郑州市金牌工人”,1人获得集团公司“企业工匠”。
从“人海战术”到“智能施工”,从“单一装备”到“成套体系”,中铁十五局四公司的实践证明,智能化是突破效能瓶颈的“加速器”,标准化是保障成果落地的“压舱石”,唯有双轮驱动,才能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