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李磊
随着数字经济与智慧社会加速演进,公共管理领域正经历从“传统治理”向“数字治理”的深刻变革。公共管理类课程作为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课程,其教学模式与内容创新亟需与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使抽象的公共管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可验证的数字化实践,为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的公共管理人才提供助力。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许多高校已构建在线教学平台体系,“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数字化载体的应用,使课程资源得以在云端实现跨时空共享。部分院校针对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性强、需与现实治理场景对接的特点,专门创设了“政策模拟实验室”与“公共服务虚拟仿真平台”。例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将实时社会治理数据融入案例教学,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不可否认的是,部分院校对信息化技术与公共管理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仍存在不足之处。部分课程将信息化技术窄化为传统教学流程的“数字翻版”,例如,仅通过在线平台上传课件、发布作业,或利用直播工具进行单向知识传输,而未将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嵌入公共管理核心理论的阐释体系。而且,虚拟仿真教学在现实治理场景适配方面显著滞后。当前,部分院校构建的政策模拟实验室等虚拟实践平台的仿真模型设计仍主要基于传统治理框架,明显滞后于前沿实践。这种教学内容与现实应用的脱节,反映了技术赋能教学尚未形成系统性思维的现状。要突破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浅度应用的局限,需从课程体系整体设计和资源建设长效机制等层面进行根本性重构。
教学内容创新,构建数字治理导向的知识体系。数字时代的公共治理范式正发生着根本性转变,传统科层制架构下的经验决策模式逐渐让位于数据驱动的精准治理,平台化协同治理机制也在重塑着公共事务的处理逻辑。这种变革要求公共管理类课程突破传统理论框架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与数字治理实践深度耦合,构建具有时代适应性的知识体系。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应注重融入数字治理的核心要素,将技术发展带来的新的治理议题转化为可教学的知识模块。例如,在政策制定环节的教学中,可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在政策预测、效果评估中的实际应用场景,通过具体案例解析数据挖掘是如何帮助识别社会问题的本质、优化政策工具的选择,进而提升政策设计的科学性。公共服务供给领域的教学,可结合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实践案例,系统分析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是如何重构服务流程的,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最终达成服务效率提升与用户体验优化的治理目标。这些内容的融入不仅能使学生理解技术赋能治理的内在逻辑,更能培养其在数字化情境中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学资源创新,构建持续学习的数字生态。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正从“孤岛开发”转向“生态整合”。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可以建设课程元宇宙资源库,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富媒体形态。例如,开发“公共管理数字教程”,每章配套3D政策模型、专家微课以及互动习题,学生可通过手机端、VR设备等多种终端访问。在拓展资源建设方面,可以整合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如国家政务数据平台、各省市数据开放门户)、国际组织数据库(如世界银行开放数据、OECD公共治理数据库),建立“治理数据超市”,让学生可根据课程作业需求自主获取教育公平、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原始数据集,开展实证分析。在教育资源供给方面,可利用AI分析工具建立个性化资源推荐系统。例如,系统发现学生在“政策量化评估”模块得分较低时,自动推送政策评估教程、相关领域实证研究论文以及经典评估案例解析视频,通过数据驱动的资源精准匹配实现闭环式学习支持。
教学方法创新,打造虚实结合的教学场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使公共管理教学打破“教室+教材”的物理限制,构建虚拟仿真的立体化教学场景,实现从知识传递到能力建构的质变。院校可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政策实验室,学生可在系统中扮演决策者、利益相关者等多重角色,体验公共管理政策从问题界定、方案设计到执行评估的完整周期,配套实验系统根据输入的政策条款,自动生成经济影响评估报告、社会舆情反馈模拟图,学生需根据反馈不断调整政策方案,直至达到帕累托最优。学校还可在实验室应用VR技术构建如城市暴雨内涝应急处置、公共卫生事件舆情管控等高度拟真的危机场景,学生佩戴设备进入虚拟城市,面对突发公共安全卫生事件,需快速完成医疗资源调度、社区封控决策、信息发布策略制定等任务,系统通过生理传感器评估学生的压力应对能力,事后生成包含决策亮点与漏洞的多维分析报告。另外,还可借助信息技术重塑课堂内外关系。例如,依托线上共享平台及虚拟教研室等载体开展跨地域云端协作教学,让两校师生通过云端协作平台共同分析公共管理案例,共同完成对比研究报告,有效拓展学生在多元治理情境下的认知视野。
信息技术赋能在化解传统教学实践困境的同时,更推动着公共管理教育从知识传授模式转向数字化能力培养范式。未来,需要持续推进信息技术与公共管理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着力培育兼具数字素养、数据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为数字中国建设注入系统性的智力动能。
【作者系乐山师范学院教授;本文系乐山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视角下社会工作专业政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SC202413130)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