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秦嗣权
当前,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爬坡过坎重大关口,这一时期,传统产业升级面临的结构性阵痛与新兴产业培育所需的周期性投入形成叠加效应,使得就业市场呈现出总量压力与结构矛盾并存的复杂局面。与此同时,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持续推进,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扩大,已连续4年突破千万人,并将在一段时期内继续保持。经济结构调整与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的双重压力,给大学生就业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若要破解当前的就业困局,实现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的动态平衡,需要政府、高校与大学生三个主体构建协同发力的有效机制。
构建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生态
扩大岗位供给规模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础性举措,需依托政府、市场与社会主体协同发力。政府应充分履行宏观调控职能,通过制定并实施一揽子扶持政策,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与新兴企业扩大招聘规模,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2025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相关文件,明确对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组织给予一次性扩岗补贴,并对国有企业提出保持招聘规模稳定的要求,以此为企业吸纳毕业生提供直接激励与刚性约束,保障就业岗位供给的稳定性。在拓展基层就业渠道方面,政府需持续推进基层服务项目扩容,2025年“三支一扶”计划招募人数已达3.4万人,且为保障服务期满人员的职业发展,相关政策明确其可享受公务员定向招录、事业单位专项招聘等优惠待遇,进一步提升基层岗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引导更多毕业生投身基层建设。
同时,各地人才市场应聚焦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需求,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通过搭建统一的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及时、精准地发布岗位需求与招聘信息,以有效缓解就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毕业生求职效率。
构筑适应产业升级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需加快接轨产业升级步伐以及对接就业市场新需求。首先,高校需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定期定向市场调研机制,了解新兴产业和前沿领域的人才需求状况,及时增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同时,对与产业需求脱节、就业率低的专业进行调整或停招,使专业设置更加精准地匹配市场需求,以培养出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可与行业领军企业、新兴领域标杆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前沿技术融入课程体系。在合作过程中,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系统性设计,共同开发实践课程模块,围绕产品研发、市场运营等核心业务流程设置实训项目,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商业场景中锻炼团队协作、跨部门沟通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高校应着力构建贯穿大学教育全周期的就业教育体系。在新生教育阶段,通过设置系统性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引导大学生在专业认知与自我评估的基础上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树立与个人特质及社会需求相契合的理性就业观念。临近毕业阶段,高校需搭建多层次的校企对接平台,组织大型招聘会、企业定制化宣讲会等系列活动,促进大学生与用人单位深度互动,使其在了解市场人才需求结构与行业发展趋势的过程中,针对性地完善职业准备,实现从校园到职场平稳过渡。
全面强化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政策环境与学校支持作为外部赋能要素,虽对就业格局优化具有辅助推动作用,但实现就业竞争力突破的核心内驱力仍源于个体能力结构的系统性升级。大学生在职业能力构建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可迁移技能体系的培养,这类能力要素涵盖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其显著特征是能够跨越具体职业领域与岗位边界,形成适应性广泛的能力迁移机制。
大学生可通过深度融入社团活动、学术竞赛等立体化实践场景,在解决真实问题过程中实现知识转化与能力迭代,进而完成综合素养的渐进式积累。在毕业求职环节,大学生需突破传统信息获取方式的局限,构建多元化求职渠道。除依托校园招聘、人才市场等传统平台外,还应充分整合新兴网络技术资源,实时追踪行业发展动态与就业形式变革。以数字化渠道为例,专业招聘网站、企业官方平台能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而线上招聘会、远程面试等新型交互方式则拓展了跨地域的职业选择空间。
面对就业压力和竞争,大学生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高校应为毕业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定制化的就业心理课程,系统讲解压力管理、职业决策归因等内容,帮助毕业生识别焦虑、迷茫等情绪的根源,并掌握认知行为调节技巧。就业指导机构也可将心理调控能力培养纳入服务体系,在提升毕业生求职技能的同时,通过专项指导增强其心理韧性。
在经济增速放缓与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下,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局,需构建政策引导、教育改革和个体突围的协同机制,形成环环相扣、互为支撑的动态生态,从而回应经济转型期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契合高质量发展对人力资源的深层需求,最终实现人才资源的高效配置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包头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