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浪
拍摄一片寂静中,她捕捉到大海最喧嚣的瞬间。
一场名为“无声世界 巨浪之声”的个人影展,让35岁的摄影师洋洋走入公众视野。展览中那些被定格的浪尖、浪花里轻盈跃动的身影,在网上掀起一场无声的视觉风暴——
“仿佛听到大海的心跳。”
“太震撼了,好想去现场看看!”
“求联系方式,我去万宁找她拍摄!”
近期,这位用影像“发声”的重庆妹儿,正真切地感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回响。
作为一名重度听障摄影师,影像,是她与这个世界的对话方式。
一个被反复问及的问题是:“听不见浪声,会不会错过最好的拍摄时机?”
洋洋的答案是不会。“正因为安静,我更能看见声音的形状——那是浪涌的弧度、水花的炸裂和冲浪者呼吸的节奏。”
这场影展,是她交出的一份答卷。她希望更多人看到她听见的——那种迥异于常,却同样能震撼心灵的巨浪之声。
无声的突围
十余份工作证明“我也行”
洋洋的印象中,听力止于幼时一场高烧。两年前,她想尝试人工耳蜗,在苏州医院检查,被告知是先天性重度听障,因耳道发育不全,不适合植入。
童年时代,自卑如影随形。在家里,她无法理解大人交谈的内容;在学校,她很少与同学交流,习惯性埋头写作或独自锻炼。绘画与户外运动,是她课余最大的寄托。她的手语也不够流利——很长一段时间,她固执地认为,自己没有朋友。
洋洋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仪表厂。那是父母心中最稳妥的归宿:离家不远,而且“很多听障者都是这样,平平稳稳过了一辈子”。但三个月后,洋洋就辞了职。
直接原因是一条金毛犬——她用首月工资换来的伙伴。“狗狗病了,得全心照顾。”对当时还不擅长与外界打交道的洋洋来说,那是她的朋友。
当然,内心深处,她也确实不喜欢这份工作。每天重复完全相同的动作,对于热爱户外运动的她来说,实在过于枯燥,她也坐不住。
但人总得养活自己。此后数年间,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洗车站……她前后换过十余份工作,除了最基本的挣钱吃饭,她还想向家人证明,“聋人可以去任何地方工作”。
她曾是一名外卖骑手,也当过跑腿代购。这期间,曾有一名纪录片导演从早到晚跟了她一整天——其他骑手可以通过电话与客户沟通,她只能在途中腾出手来编辑信息。同样的时间,别人能轻松完成四五单,她却只能送两单。
那一天,她赚了40元,却很高兴地展示她的月度成绩单,87单,还有收到的好评。
她是一个容易快乐的女生。但这样的生活,却不是她要的。
不懈地逐梦
从真人秀到职业淘宝摄影师
洋洋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摄影师。这梦想源于她的父亲——一名摄影爱好者。
在认识她的人眼中,洋洋身上有股子倔劲,认准目标就绝不回头。从小到大,她一直想证明,自己和健听人没什么不同。
2017年,她参加了一档《越野英雄》户外挑战真人秀,在一个月时间内,经历了极为严酷的环境考验:40公里徒步穿越腾格里沙漠、前往中国最冷的冬泳点冬泳、在零下40℃的雪原穿行……作为参赛选手,她不仅坚持为大家拍照记录,还挑战其他队员不敢尝试的高难度项目。尽管中途因腿骨骨裂不得不退出,她仍拖着伤腿,在茫茫雪原中,艰难完成了一个倒立。换个角度看世界——那是属于她自己的无声仪式。
职业摄影之路始于杭州。2018年,她在那里为淘宝小商家拍摄产品图片。朋友小贝至今仍清晰记得,那时的洋洋背着一台半旧的相机,在摄影棚里忙前忙后,眼里只有镜头和光影。当时的她并不被看好,总有人说:“一个听障者搞摄影没前途,不如找份安稳工作。”
但洋洋偏不服输。她在手机上,一字一句敲出回应:“聋人也能行。”
无声的世界,让她的奋斗比常人多了几分艰难。淘宝摄影订单时有时无,收入仅够勉强维持基本生存。为了多攒点钱,也为了争一口气,她把所有空闲时间都投入到各种副业中。
那段时间,洋洋做过烧烤调料师,帮人修图、做拍摄策划……只要有机会赚钱,让她离梦想再近一步,再苦再累的活,她都愿意尝试。
一次难得的朋友聚会,她中途接到摄影兼职的消息,放下碗筷就往外走,临走前在手机上打下一行字,承诺:“等我闯出模样,请大家吃大餐。”
在小贝记忆中,尽管一路跌跌撞撞,但她出现在人前时,笑容依然灿烂明亮。
踏浪的从容
扛着近十斤的相机追波逐浪
从第一次接触冲浪摄影,到逐渐被大众看见,洋洋用了四年。这关键的转折始于2022年1月——她来到海南万宁做冲浪义工。
摩旅、桨板、冲浪、自由潜,所有热爱的户外运动,她都逐一尝试,成为众人眼中“最酷的听障者”,在热爱的世界里玩得兴高采烈,也终于在浪尖上,找准属于自己的节奏,成为海边最抢手的全职冲浪摄影师。
海面上,浪人们等浪、看浪、划水、抓浪、起乘、转向、切回;在岸边,洋洋每天也在“读浪”,扛着近十斤的相机,“像个战士一样”,追逐浪花奔涌的轨迹。
尽管失去听力,她却因此拥有比常人更敏锐的视觉感知力。用她自己的话说:“这让我得以沉浸在一个完全安静的世界,专注于凝视大海的力量与冲浪者的优雅。”
与外界的日常沟通,简单的手势就够;遇到复杂的内容,手机上打字也可以交流。但从拍摄相对静态的商品,到追逐动态十足的冲浪者,这中间的门道和技巧,只能依靠长期的实践和摸索。
“没什么特别的秘诀,”洋洋告诉记者,“就是多拍、多学、多练。”
除了每天固定为冲浪学员提供跟拍外,为了提升技术,她经常主动给自己“加练”:为了捕捉某位高手的冲浪画面,她常常天不亮就出发,赶往浪况最佳的海域,抓取浪人最真实、最震撼的一刻。
单反、无人机、运动相机、水下摄影……各种拍摄设备逐一研究。白天拍冲浪,晚上修图、调色,剪辑视频……如今,除了背景配乐需要人协助,整套复杂的后期流程,洋洋已能独立完成。
工作之余她还学会了冲浪。冲浪教练范兆雷说,洋洋如今已能独立抓取并驾驭小绿浪。这种人浪合一的体验,能让她的镜头拥有不一样的灵魂。
澎湃的镜头
她用一场影展聆听海的赞美
为了更好地“读浪”,她还努力练习自由潜,从8米、12米到24米……逐步进阶,最终成功考取自由潜三星证书。
洋洋的同事钟颖怡坦言,从认识她的第一天起,就没把她当成残疾人——洋洋自己也从不这么认为,更不希望别人这样看待她。在她身边,能感受到一种无声的力量,推着你向前。“她就像一座山——无声,却充满力量。”
今年9月,洋洋的个人摄影展在三亚举办。正如她为一位冲浪者写下的配文:“这块冲浪板陪他做过无数次底转,也摔过数不清的跟头。但正是它,让他真正触碰到海浪的心跳。”深爱大海的洋洋也感受到大海强劲而博大的心跳,“在水里,不需要声音——那是一个公平的世界。”
影展现场,观众们用洋洋能“听见”的方式——文字,留下真诚的祝福:
“亲爱的陌生人(洋洋)……在冲浪这样高难度的拍摄条件下,你依然能完美出片。希望你能继续保持这份热爱,让更多人看见你的作品。”
“愿你能在这广阔的世界中乘风破浪,追逐最耀眼的光,‘聆听’最悦耳的歌声,成为最快乐的自己。”
比起“听障运动摄影师”这个称谓,洋洋更愿意被称为“运动摄影师”。她说自己深感庆幸,因为从未放弃,才得以看见更辽阔的风景。明年,她计划去国外,学习无人机航拍技术。
如今的她,不再迫切地想要证明什么,“我只需做好自己。”她告诉记者。
记者手记
她给了世界一个答案
上周,我们通过微信打字,完成了这次跨越空间的采访。
当我问及她早年打工学艺的艰辛时,她总是轻描淡写,反倒是她的同事朋友讲述了很多她不曾提及的细节——为兼职推掉聚餐,刮风下雨也早起冲往海边……那些她一笑而过的往事,恰恰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成长轨迹:从那个自认“没有朋友”的孤独女孩,到如今被真心相待的伙伴围绕。
他们欣赏她那份近乎执拗的坚持:送外卖、做摄影、餐厅打工……她证明“听障者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从野外挑战到淘宝摄影,再到冲浪拍摄,她用一幅幅作品,瓦解着“听障者与健听人不一样”的刻板印象。
而最动人的,是她不再迫切想去“证明”。那个曾经拧着劲,要向世界讨一个答案的姑娘告诉我,现在只想一心做好自己。
这不是妥协,是更强大的自信—不再需要他人的目光确认价值,而是向内扎根,专注而爱。
她找到了与自己、与世界最舒服的相处方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这份从心底长出的从容与松弛,比任何被定义的成功,更恒久,也更为澎湃。
真好。
(文中洋洋为受访人小名)
上游财经-重庆晨报记者 路易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