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三种行当!京剧谭门第七代三姐妹首次集体来沪


(来源:上观新闻)

“你是大姐、你是二姐、你是三妹。”刚过去的周末,不少戏迷守在天蟾逸夫舞台后门,等待“谭氏三姐妹”的签名。在京剧200余年的传承谱系中,“谭门”以七代薪火不绝的传奇被誉为“浓缩的中国京剧史”,而由谭小令、谭茗心、谭筱羽组成的“谭氏三姐妹”,正是这一梨园望族第七代传人中的耀眼代表。11月15日-16日晚,“谭氏三姐妹京剧专场演出”登陆沪上,接连上演经典名剧《定军山·阳平关》与一台演唱会。

三姐妹承续“伶界大王”谭鑫培的艺术血脉,各攻一行,传承国粹。这也是“谭氏三姐妹”第一次集体来沪演出,两场演出均一票难求,让上海观众过足戏瘾。“上海是全国戏曲的大码头,北京京剧人都非常关注上海市场。”北京京剧院党委书记朱甲告诉记者,北京京剧院见证了谭门七代的辉煌与传承,“让更多流派经典剧目与优秀演员登台上海,展示我们的风采。”

三个姐妹,三种行当

“筹备了一年的演出,终于踏上上海的舞台。”大姐谭小令对记者感慨。“谭氏三姐妹”选择今年在上海演出意义深远。今年是诞生120周年,由京剧大师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开创了中国电影记录戏曲表演的先河,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与此同时,谭鑫培生前多次到上海演出,1912年,“老天蟾”开业时,谭鑫培受邀登台演出,引发全城轰动,上海戏迷称其为“伶界大王”。16日的演唱会,正是由三姐妹合唱的《定军山》压轴,将演出气氛推向高潮。而为了尽善尽美地演好《定军山·阳平关》,女老生谭筱羽更是从年初开始扎在排练厅里,一天练三遍功,闷热的盛夏也是如此。在上海的演出还特邀当今菊坛第一大武生奚中路加盟,出演“赵云”一角。

“说起来也巧,从高祖那辈起,谭家各个行当的演员都有,也是微妙之中的缘分。”谭小令说。老旦、青衣、老生,三姐妹三个行当。儿时起,三人就展露出了与各自行当相契合的气质——谭小令嗓门亮,小时候在家喊一嗓子,对面楼的邻居都能听见,是老旦的好苗子;谭茗心从小爱美,穿上裙子在镜子前能照上半天,天生适合演青衣;谭筱羽音域比同龄女孩子宽,个头高,可以试试老生。

三姐妹踏上京剧之路,与从小受爷爷——著名京剧鼓师谭世秀的耳濡目染密不可分。谭茗心回忆,三人从小跟着爷爷在剧场后台转悠。她印象里,爷爷总不时地转动手腕,保持关节的灵活。“小时候经常有老艺术家来家里和爷爷聊天,聊着聊着就谈到了戏,谈起马连良先生等大家的演出状态。”那些藏在细节里的艺术门道,就这么悄悄钻进了三姐妹的耳朵里。而令小妹谭筱羽难忘的,是爷爷给她抄戏词的轶事。她正式进戏校学习前,就能哼上几句“金钟响御香引”。“爷爷当时觉得我好像是唱老生的料,就用小楷给我抄《上天台》的词。没想到过了几天我全会了,便决心往这个方向走。”

“既然从事这门艺术,就要对得起姓谭”

本次专场演出取名“令羽茗春”,前三字囊括了三人名字,最后的“春”代表着“春天”。“谭派的春天,京剧的春天。”谭茗心这样给记者释义。虽然三姐妹里只有谭筱羽专攻谭派核心的老生行当,但谭门严谨的家风和对艺术的敬畏之心流淌在她们的血液中。谭小令还记得,爷爷在六七十岁的年纪还坚持压腿。每年一到寒暑假,谭世秀就给她们开起“大师班”,“他带我们到紫竹院公园喊嗓子、压腿。爷爷腿脚快,在前面走,我们都追不上他。”谭世秀并没有给孙辈“成角”的压力,“他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既然从事这门艺术,就要对得起姓谭。”谭小令说。

两晚的演出中,台下有不少老戏迷,也有不少慕名而来、从直播间追到剧场的新观众。在各自的工作里,三姐妹各美其美。而在线上的直播间,她们则多是集体亮相。“京剧不是一个人的艺术。我们仨聚在一起,能够释放出更大的能量。”谭茗心对记者说。2023年,在纪念谭世秀百年诞辰之际,三姐妹首次尝试在网上“合体”,没想到第一场直播就吸引了几千人在线。之后越做越好,在2024年9月由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直播短视频专业委员会发起的“优质主播培育工程”中,“谭氏三姐妹”是唯一入选的京剧主播。

如今,每周二、四、日,三姐妹准点聚会在大姐家进行直播,每场直播不少于两个小时。“有一次唱得高兴,我们一人一段流水不停地唱,一口气播了三个半小时,人数都快冲到了一万。”一个话筒连着三个杆,姐妹三人能够包办《武家坡》《红灯记》等不少戏,轮到谁谁就接过麦克风。姐妹三人私下有过约定,线上只唱戏、宣传演出,不直播带货。”我们骨子里流着京剧的血,传播京剧、让更多人听见京剧就是我们的天职。”谭茗心说。

原标题:《一家人三种行当!京剧谭门第七代三姐妹首次集体来沪》

栏目主编:邢晓芳

来源:作者:文汇报 王筱丽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