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力量守护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
陕西榆林:做深做实“寻访革命旧址、保护革命文物、传承革命精神”专项活动
杨家沟革命旧址全景金秋十月,陕西省米脂县杨家沟革命旧址,一场特殊的“晨课”正在窑洞前进行。青年检察官动情讲述红色故事,干警们凝神聆听。这是陕西省榆林市检察机关常态化落实“寻访革命旧址、保护革命文物、传承革命精神”专项活动的生动一幕。
陕西是一片红色沃土,也是党的检察事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2021年4月,陕西省检察院部署开展“寻访革命旧址、保护革命文物、传承革命精神”专项活动。为巩固深化该专项活动成效,今年1月,陕西省检察院又部署开展“党中央转战陕北革命旧址”专项保护工作。4年来,榆林检察人以法治力量守护红色记忆,让遍布全市的革命旧址焕发勃勃生机。
系统寻访:丈量“家底”夯实保护根基
“4年来,我们的寻访足迹遍布63处革命旧址,累计行程超过1000公里。”10月的最后一天,站在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公园广场上,吴堡县检察院检察官宋如强向记者展示手中的寻访手册。手册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次寻访的发现,从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公园到各处革命旧址,每一处的保存状况、存在问题、整改进度都清晰明了。这些记录,是吴堡县检察院检察官用脚步丈量红色“家底”的最好见证。
在2025年2月的一次例行寻访中,该院检察官发现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公园这个国家4A级景区核心区域存在窨井盖塌陷、排水窖损毁等安全隐患。“红色旧址保护容不得半点马虎。”检察官当即与吴堡县文旅局、景区管理处对接,推动完成设施修缮和环境清理工作。如今,这处见证党中央东渡黄河、开启全国解放新征程的革命遗址已重现庄严整洁的面貌。
吴堡县的寻访实践,是榆林市检察机关将寻访作为专项监督根基的生动写照。自2021年4月陕西省检察院部署开展“寻访革命旧址、保护革命文物、传承革命精神”专项活动以来,榆林市检察院始终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扎实推进。今年,随着陕西省检察院部署开展“党中央转战陕北革命旧址”专项保护工作,榆林市检察院进一步深化落实“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政治和法治一体践行”。
为打破部门壁垒,榆林市检察院建立“检察+行政+史志”联动机制,加强与榆林市委党史研究室、榆林市文旅局等单位的沟通对接,由“一把手”带队,两级检察院依据党中央转战陕北路线图一体扎实开展寻访工作,做到革命旧址寻访全覆盖。这种跨部门协作让寻访工作从“单打独斗”升级为“系统工程”。
榆林市检察院还联合延安市检察院建立“党中央转战陕北革命旧址”专项保护工作“一址一档”动态管理台账。“这不仅为后续保护工作提供了精准依据,更让跨区域协作有了数据支撑,让延安和榆林共享党中央转战陕北路线上的旧址信息,实现整体保护。”榆林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负责人杨学文介绍,截至2025年10月,榆林市检察机关已累计寻访红色遗迹46处,建立台账46套。
法治护航:精准监督破解保护难题
10月30日,子洲烈士陵园内阳光和煦,新立的墓碑庄严肃穆。“你们看,这新立的墓碑上名字终于对了,陵园地面也重新翻修了,现在来缅怀先烈心里更踏实。”子洲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握着检察官的手感慨不已。
这座经检察机关精准监督重焕新颜的陵园,整改前却是另一番景象:地面墙面开裂破损,有20处烈士姓名记载存在错误,甚至英烈名录与实际墓碑数量都无法对应。面对监管职责不清、史料缺失、资金不足等多重困难,子洲县检察院选择主动担当,正如检察官张靖黎所言:“烈士纪念设施是红色记忆的重要载体,维护不力不仅是对先烈的不敬,更会让红色记忆模糊消散。”
子洲县检察院牵头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办案人员深入查阅史料、走访乡镇,核实烈士信息,同时积极协调,推动相关部门争取专项修缮资金。该院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后,整改工作迅速启动,最终完成烈士姓名更正、陵园墙面喷刷及地面翻修等工程,陵园面貌彻底改善。
子洲县烈士陵园的蜕变是榆林市检察机关深化革命文物保护的一个缩影。特别是在今年陕西省检察院部署的“党中央转战陕北革命旧址”专项保护工作中,榆林市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检察制度优势,督促协同多部门合力开展革命旧址保护。榆林市8个县区检察院与党史研究部门、退役军人事务局、文旅局、属地政府等单位召开联席会议,推动专项监督工作走深走实。榆林市检察机关聚焦4大类15项监督重点,今年以来已对16处革命旧址保护问题立案17件,正在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沟通会商等方式推动整改落实。
在精准监督推动整改的同时,榆林市检察机关更注重长效巩固,通过定期“回头看”防止问题反弹。针对2021年以来办理的21件党中央转战陕北沿线革命旧址保护案件,办案检察官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共同参与“回头看”,逐一核查整改情况。在最近一次对米脂县杨家沟革命旧址保护案件的“回头看”中,检察官发现新设立的解说牌存在个别史实表述模糊之处,及时与党史部门沟通,推动规范完善解说词。“检察建议不是‘一发了之’,而是要跟踪到底,确保革命旧址真正得到长效保护。”参与“回头看”的人民监督员表示。
薪火相传:红色基因注入时代脉搏
“大家现在看到的贺塬畔红军临时医院旧址,之前屋檐破损、墙体开裂,随时有坍塌风险,如今经过抢险支护,已成为我们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站点。”10月31日,在定边县张崾先镇,该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梁小宁向记者介绍当地革命旧址保护成果。
张崾先镇系列革命旧址的修缮,始于2021年定边县检察院的一次寻访。当时,该院检察官发现张崾先镇铁角城村周边6处革命旧址不仅未被认定为文物,还因自然侵蚀面临消失风险。检察机关立即启动行政公益诉讼监督程序,推动开展相关保护工作。如今,这些旧址不仅被认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更被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项目。该项目已于2025年10月16日正式启用。“保护革命文物不是终点,而是传承红色基因的起点,我们要让这些红色遗迹成为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定边县检察院检察官解瑞韬说。
定边县检察院的履职实践让革命文物保护从“单点修复”走向“系统利用”,而靖边县检察院的探索则为红色基因传承提供了更鲜活的路径。在该院推动下,靖边县文旅局整合青阳岔中共中央驻地旧址、小河会议旧址、天赐湾革命旧址,打造“小(小河)青(青阳岔)天(天赐湾)”红色旅游线路,今年已接待研学团队67批次。依托革命旧址,当地积极开展“老党员讲转战故事”活动,邀请亲历者现场讲述,让红色记忆更鲜活更生动。
革命精神的传承不仅体现在文旅事业发展中,更已融入检察官的履职日常。榆林市检察院聘请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文旅局、榆林学院的多名党史专家组成顾问团,定期开展专题研讨,引导干警从革命历史中汲取办案智慧;联合共青团榆林市委组织青年干警参与革命旧址寻访,邀请革命先辈的后人现场讲解,累计开展活动20余场,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从山峁间的寻访足迹到精准有力的法律监督,从推动革命旧址修缮保护到推动红色资源活化利用,榆林市检察机关用法治力量守护红色根脉,交出一份体现检察担当的答卷。“革命文物是宝贵的红色遗产。我们将持续深化‘寻访革命旧址、保护革命文物、传承革命精神’专项活动,依法履职,久久为功,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贡献更坚实的检察力量。”榆林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杨军表示。
(本报记者郝雪 通讯员闫敏 薛蓉蓉)
寻访,是一堂行走的党课
“如今再到刘岔村,看到旧址得到妥善保护,成为生动的党史课堂,我们4年来的努力都值了。”近日,在回访中共榆林县工作委员会旧址的路上,榆林市榆阳区检察院检察官郭怀军对记者说。他的感慨,折射出榆阳区检察院将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的实践轨迹。这条融合之路,始于4年前的一次特殊寻访。
2021年盛夏,榆阳区检察院检察官为调查革命旧址保护状况,踩着凹凸不平的坑洼、走过齐腰深的草丛,在黄土高坡上徒步数里,终于找到隐匿在山梁间的中共榆林县工作委员会旧址。针对旧址残破的现状,检察机关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职能部门依法履行对该处旧址的保护、管理和利用职责,建议职能部门与旧址产权所有人签订保护协议,进一步明晰、落实保护管理责任,并积极推动文物认定工作。
在办案的同时,榆阳区检察院将寻访革命旧址作为锤炼党性、深化认识的契机。“寻访革命旧址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堂深刻的理想信念教育课,是行走的党课。”基于这样的认识,自2021年9月首次将案件办理与主题党日活动相结合以来,该院逐步建立起常态化融合机制:将革命旧址保护“回头看”纳入年度党建工作计划,组织新入职干警到整改后的革命旧址开展“入职第一课”活动,鼓励党员干警在业务研讨中分享寻访红色遗迹的心得体会。持续的党建牵引,有力提升了公益诉讼检察办案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党建的深度赋能,还体现在业务工作的创新拓展上。在持续学习实践中,榆阳区检察院检察官保护红色资源的视野不断拓宽。从个案办理到推动区域保护,从关注单体建筑到注重挖掘精神内涵,工作思路不断深化。4年来,得益于党建活动中汲取的智慧,该院又主动摸排辖区其他红色资源状况,通过制发检察建议、召开联席会议等方式推动形成保护合力。
昔日杂草丛生、残破不堪的窑洞院落,如今得到清理加固,标识清晰,成为当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场所。“检察院的持续关注和建议,为系统性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
对78处革命文物进行动态监测

今年6月,清涧县检察院检察官在该县徐家沟毛主席旧居开展“回头看”工作。
近日,记者跟随陕西省清涧县检察院检察官再次走进高家硷毛主席旧居,看到修缮一新的窑洞静谧庄严,保护标志碑矗立院中,4名文保人员的信息清晰公示。“4年前可是另一番景象。那时,这座曾见证毛泽东批准青化砭战役部署的旧居,正陷于墙体开裂、砖石风化、杂草丛生的窘境。”检察官说。
转机始于清涧县检察院按照陕西省检察院部署开展的“寻访革命旧址、保护革命文物、传承革命精神”专项活动。2021年8月,清涧县检察院检察官在走访中发现高家硷毛主席旧居存在严重管护缺失问题,该院立即启动检察公益诉讼调查程序。他们深入村落厘清旧居产权归属,往返于乡镇与文旅部门之间明确监管职责。在扎实取证的基础上,清涧县检察院于2021年8月19日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做好对高家硷毛主席旧居的修缮维护。
检察建议引起高度重视,清涧县政府专门组织召开毛泽东转战陕北沿线革命文物保护第五次专项会议,拨付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高家硷毛主席旧居、枣林则沟会议旧址的保护性修缮和布展工作。2021年10月15日,清涧县检察院收到文旅部门的整改回复。
为提升革命旧址保护级别和管理水平,2021年10月20日,清涧县检察院与相关职能部门召开联席会议,推动建立革命旧址长效保护机制。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是,徐家沟毛主席旧居、毛主席东渡黄河渡口、惠家塬彭德怀旧居等不可移动文物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职能部门将聘用文保员负责日常巡查,实现了从“临时抢救”到“常态守护”的转变。
以该案办理为契机,清涧县检察院全面梳理辖区革命文物资源,运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对78处革命文物进行动态监测。2025年以来,该院先后推动对惠家塬彭德怀旧居、高家硷毛主席旧居等多处革命文物的深度保护和布展提升,督促相关部门新增保护标志碑7块,收录“十三箱档案”等革命故事,形成“个案建议—联席会议—系统治理”的公益诉讼保护模式。
“每处革命印记都是不可再生的红色资源。”清涧县检察院检察长郝宝军表示,该院将持续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以法治力量守护红色资源。
每次来都能看见新变化

今年10月30日,绥德县检察院检察官对革命烈士陵园烈士纪念设施破损修复情况进行“回头看”。
10月30日,记者跟随陕西省绥德县检察院检察官来到该县革命烈士陵园。整洁肃穆的环境,完好坚固的青砖围墙,以及5块字迹清晰、加装了透明防护罩的烈士纪念碑,令人印象深刻。“这几年,我们几乎每个季度都会来一次,既是‘回头看’,也是对烈士的探望。”同行的检察官对记者说,“每次来都能看见新的变化,我们心里很踏实。”
检察官的感受,源于检察机关持续4年对红色资源“盯住不放”的法治守护。2024年4月,绥德县检察院在落实陕西省检察院部署开展的“寻访革命旧址、保护革命文物、传承革命精神”专项活动中,将目光聚焦于该县革命烈士陵园。检察官在走访中发现,这座安葬有多位革命先驱、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纪念场所,其后围墙出现局部开裂和坍塌。更令人痛心的是,有居民将生活排水管道直接安装在围墙上,出口正对一位烈士的墓冢。
“墙体裂缝触目惊心,可以想象,每逢雨季,雨水混着杂物直接冲刷墓体,不仅造成墓体物理损坏,更破坏了烈士安息之地的庄重与肃穆。”办案检察官介绍,经过调查取证,绥德县检察院依法制发检察建议送达该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随后,检察官与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多次上门与周边居民沟通,最终确定整改方案:在拆除违规管道的同时,为居民重新规划、铺设合理的排水路线。到2024年6月底,陵园开裂的围墙得到加固,新的排水系统同时建成。
2025年6月,在对烈士陵园的一次定期回访中,检察官又发现了新问题:5块烈士纪念碑因常年遭受风吹日晒,碑上的英烈姓名已字迹模糊。“烈士的名字应被公众清晰辨认和铭记。”带着这份责任,绥德县检察院再次立案,通过现场勘验、拍照取证迅速查明情况,并向该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送达检察建议,建议其依法全面履行职责,确保烈士纪念设施外观完整、题词碑文字迹清晰,保持庄严、肃穆、清净的环境和氛围。
收到检察建议后,绥德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专项整改小组,详细排查登记每块纪念碑的损坏情况,聘请专业团队,采用耐久材料重新镌刻烈士姓名,并定制了既庄重又能起到保护作用的有机玻璃防护罩。9月25日,检察官回访确认,5块纪念碑均已修复完毕。
“以前看到雨水直接冲刷烈士墓,心里很不是滋味。现在围墙修好了,碑文也清清楚楚,这才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一位在陵园附近居住多年的居民对记者说。
守护旧址,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今年5月,佳县检察院检察官走访该县朱官寨革命旧址了解整改情况。10月下旬的一天,秋日阳光为陕西省佳县梁家岔村的黄土高坡镀上一层暖金。站在修葺一新的沙家店战役总指挥部旧址院中,映入眼帘的是坚固的窑洞、整洁的院落和醒目的标识牌。“改变真的很大。记得今年3月跟你们一起来的时候,工程刚完工不久,新砌的砖墙还带着潮气,但整个院子的精气神已经完全不同了。”受邀参加“回头看”活动的“益心为公”志愿者对同行的佳县检察院检察官感慨道。
这处革命旧址的改变始于2023年5月。当时,佳县检察院检察官按照陕西省检察院统一部署,来到梁家岔村寻访革命旧址。“周恩来同志旧居、警卫班等区域杂草丛生,旧址的窑顶因雨水长期侵蚀,墙皮大块剥落,木窗棂朽坏严重。整个旧址只有一块字迹模糊的标识牌,提示公众这里记录着一段重要历史。”据参与寻访的检察官介绍,这座曾见证1947年沙家店战役的革命旧址,在70余载风雨侵蚀下面临严重损毁危险。
为保护红色记忆,佳县检察院迅速展开行动。通过实地勘查、调取史料、咨询专家,该院依法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严格依法履职。收到检察建议后,职能部门积极申请专项资金,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制定修缮方案,从清理杂草到加固窑体,对旧址进行全面修缮,恢复其历史原貌。“修缮过程就像外科手术,清理杂草时不能伤及原有地基,加固窑体要用传统工艺,新换的木窗也是专门找老工匠仿照旧式样制作的。”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我们最关心的是渗水问题是否根治。看到窑洞内部干燥,墙体坚固,心里才踏实。那些清晰的历史说明牌,能让每一位来访者迅速了解这里的厚重历史。”“回头看”活动中,检察官和“益心为公”志愿者分享心得。
如今,沙家店战役总指挥部旧址已成为检察人员滋养初心、淬炼党性的“精神原乡”。在按历史原样陈列的毛泽东同志旧居窑洞内,物品静默无声,却仿佛在诉说当年的抉择与坚守。一名青年检察干警在笔记中写道:“每次踏入这个院落,都能感受到信仰的纯净与炽热。守护旧址,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因为它提醒我们,检徽承载的每一份责任,都连着这片土地的红色血脉。”
(文稿统筹:本报记者郝雪 通讯员武娟娟 高文艳 雷瑞芬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