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祠新韵,文以化人


7日,周宁县浦源镇鲤鱼溪景区郑氏宗祠格外热闹,一场别开生面的“古祠新韵”文明礼堂活动在此进行。

古色古香的祠堂里,萌源制硋世家的肖家涨和肖永灿父子俩伏在拉坯机前,双手灵巧地塑造着硋器,随着机器快速旋转,原本“蜷”成一团的泥土在他们双手中“站立”起来,硋底、硋身、硋口慢慢成型。精湛的技艺,吸引不少村民游客驻足观看。

“制硋技艺有近200年历史。以前全靠手工,品种仅三四十种。”双手在泥土间游走,肖永灿的讲解随之徐徐展开。如今他们给老手艺 “加新料”,利用3D建模解构传统器型,融入鱼文化、茶文化,开发出200多种新产品,月均销售达数千件,非遗真正变成能赚钱、能养家的“指尖经济”。

“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这正是我们非遗传承人的底气所在!”肖永灿结合亲身经历、绘声绘色地宣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现场观众报以阵阵掌声。

“今天用这种形式讲政策,特别接地气。”浦源村村民郑国增深有感触,“原来全会擘画的‘十五五’蓝图,跟我们的日子、村里的发展离得这么近。看着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我们的信心更足了。今后要跟着党的政策走,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走出郑氏宗祠,沿着鲤鱼溪畔的青石板路漫步,两岸修缮一新的古民居已化身为民俗馆、木偶小剧场和鲤鱼文化博物馆,棕衣制作、传统制硋、首章木偶戏等非遗技艺汇聚于此,得以展示、传承。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周宁县浦源镇党委宣传委员汤载群介绍,作为国内唯一的鲤鱼文化古村落,浦源镇始终坚持深耕地方文脉,不断尝试“非遗+节庆”“非遗+文创”“非遗+乡村产业发展”等创新模式,以商引流,打造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消费需求的精品民宿、茶吧、共享空间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场景。

“文化+”让800年鲤鱼溪添上些许“潮味”,漫步古村落,随处可见身着汉服的年轻人在古建筑前拍照打卡,文创店铺里挤满了选购特色产品的游客,茶吧内飘出阵阵茶香……据统计,今年以来,鲤鱼溪已接待游客204.8万人次,同比增长21%。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