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富刚展示栩栩如生的皮影。
栩栩如生的皮影。本报记者 牛玉娇 摄本报记者 牛玉娇
一束光影、三尺戏台,观众端坐幕布前,幕布后锣鼓声声,传出悠扬戏曲,打击乐合着二胡、三弦,奏出河湟人耐听的曲调,兽皮雕刻而成的影人出现在幕布上,瞬间,祥和的乡村氛围洋溢开来——这就是河湟皮影戏。
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扎巴镇双格达村,皮影戏流传已久。这里有一支“抢救”后发展壮大的皮影戏剧团——化隆县扎巴镇天籁皮影艺术团,从最初的5个老艺人,发展为如今的16人剧团,上到80岁,下到20岁,这些民间艺人不仅将祖祖辈辈流传的戏本传唱至今,更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活力。
听着天籁皮影艺术团团长周富刚的回忆,那些珍藏已久的古老皮影和它背后百转千回的故事浮现眼前。
“这些皮影有的上百年,有的几十年,都是宝贝。”这位扎巴皮影戏的第三代传承人,拿出珍藏的大箱子,在细心分类的夹子中搭配出武将杨六郎、身穿黄袍的皇帝、英姿飒爽的穆桂英,还有几只老虎、几匹马。
阳光下,这些透亮、色彩斑斓的皮影栩栩如生,周富刚随性拿起竹竿边操作边轻声唱起来……
周富刚从小就爱好乐器,学校里学得一知半解加上自己的潜心研究,他学会了二胡、竹笛等乐器,在一位叔叔的引荐下,他于1993年高中毕业后正式参与皮影戏演出。
“当时还只是伴奏,2014年才正式开始接触‘把式’。”周富刚说的“把式”,就是幕布后面操纵皮影角色兼任说唱的人。
“以前,村上有几位老艺人,但有的上年纪,有的搬迁走,像我这样新加入的传承人很少,懂乐器的还有一些,把式就很少了,就因为这样,村上的皮影戏有20多年的断档期。”
2013年,在化隆县文化馆的组织下,周富刚和几位艺人在村里老艺人的指导下参加了几次培训。可是,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那些真正有扎巴韵味的皮影戏也随之消逝。
在没有录音的年代,周富刚和团队人员只能四处求教,听的学的也都是西宁湟中、大通地区的口音和语调。演出中,不少老人提出他们的皮影戏“不正宗”。
“真的想放弃,学起来太繁琐太难,四处奔波,家都顾不上。”
周富刚想过放弃,可是一位大通的老师点醒了他——“那位老师说,你要是钻进来了,就好好钻,要唱就好好唱,这门民间艺术传承下来不容易。”
直到今天,周富刚从伴奏变为剧团少有的“把式”,才让这门民间艺术传承了下来。
“武将有武将的走法,妇女有妇女的动作,你的一举一动展现在幕布上就是这些角色的性格和气质。”周富刚手持竹竿,轻轻摆动,讲述影人动作的微妙变化。
如果“把式”的唱腔是肉、表演是骨,那影人则是皮影戏的魂。雕刻艺人用刻刀苦心孤诣,雕刻出了河湟皮影的灵魂。
周富刚拿出一个皮影牛,据说是这些皮影中年岁最久的。因为时间较长,皮影色彩有些脱落,但精妙的雕刻痕迹依然清晰可见。尤其是那些弯曲的弧度中显示出牛筋骨的强壮,牛鞍上镂空的花纹,和大小一致、染色均匀的梅花图案,足见手艺人细腻流畅的刀工。
“你看这个皮影牛板板正正,犄角的弯曲度,还有脖子上大小相同的铃铛,整齐精巧,一般人绝对刻画不了。”周富刚说,现在剧团只有一位老艺人金文录掌握这种雕刻技艺,有不少人学艺,但总学不了老人那种传神的手法。
皮影制作需先将牛皮等兽皮浸泡,经去毛、打磨、晾晒后,再参照壁画、戏曲脸谱、民间绘画等素材绘制图案,用刻刀仔细刻出底板,再精雕细琢、上色,有八个基本步骤、二十四道工序。
金文录老人掌握这门技艺有20多年,他刻画的皮影,刀工精细、线条流畅、色彩艳丽,《水浒传》108将、《红楼梦》仕女图、《西游记》人物等都是珍贵的收藏品。老人的雕刻技艺不仅让皮影戏极具生命力和表现力,更弘扬传承了皮雕艺术。
为唤醒年轻一代对皮影戏的喜爱,剧团在化隆县文化馆的指导下创新研究“皮影+舞蹈”的表演形式,让幕后的“把式”走到台前。还创新编排了一大批现代红色党史皮影戏、《移风易俗》等主题剧目。
周富刚说:“时代再怎么变,皮影戏弘扬真善美的老传统不能丢,但也要创新,老艺人要打破老观念老思想,不仅要将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也要多编排年轻人喜欢的剧目。”
这些更接地气、更有温度的皮影戏,成功唤起了年轻人的共鸣——如今已有两位大学生加入扎巴皮影戏艺术团,更有不少女性参与其中。
时光流转,灯影依旧。
周富刚等民间艺人借助皮影演绎着金戈铁马的岁月和时代变迁的神奇,让一代代河湟儿女感受着悠悠文脉,河湟皮影戏在他们的传承中,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