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丁蔚文
秋冬时节,位于南京市高淳区阳江镇的国家级水产养殖(鲈鱼)基地,寒风掠过连片的养殖塘。然而,基地内的江苏帅丰种业集团工厂化育苗车间却暖意融融。巨大的循环水养殖池中,几厘米长的鲈鱼苗如银线般灵动穿梭,农艺师孙建国俯身贴近池壁,指尖轻触监测屏上跳动的水温、溶氧数据。“22℃—26℃的恒温环境,加上循环水系统净化,保证苗种全年健康生长,这就是我们‘搞好一条鱼’的底气。”作为集团技术核心,他带领团队攻克超雄鲈鱼量产技术,让企业成为全国唯一能规模化产出该品种的主体,为江苏水产种业打造出一枚亮眼的“芯片”。
超雄鲈鱼量产填补技术空白
“您看这套工厂化循环水系统,水流经微滤设备,过滤掉鱼的排泄物,再通过杀菌、生物消化系统处理,净化后流回鱼池;我们还在水循环路径中种了蔬菜,进一步吸附杂质。”孙建国指着车间里交错的管道与绿植区介绍,这套系统不仅让养殖污水“变废为宝”,更让鱼肉口感接近野生品质。“鱼在流动水中‘运动’多,肉质更紧实,这是传统静水养殖比不了的。”
传统鲈鱼养殖,苗种品质是最大痛点——常规鱼苗生长速度不均、抗病性弱,高端苗种长期依赖外部技术。孙建国坦言,10年前江苏鲈鱼苗种大多需从外地引进,品种退化快、抗病差,养殖户损失大。“我们从美国引进优秀基因,历经多年筛选、驯化,研发出超雄鲈鱼。现在我们不仅自给自足,还供应安徽、山东等地。超雄鲈鱼技术更打破了国际垄断,让我国淡水鲈鱼育种技术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孙建国拿起盛有鱼苗的玻璃皿,阳光透过器皿,映出鱼苗矫健的身形。“超雄鱼苗与普通雌鱼交配的子代,均为雄鱼,生长速度比常规苗快20%,抗病率提升30%,还继承了肉质细嫩的优势。‘搞好一条鱼’,看似简单,实则是攻克水产种业的‘卡脖子’难题。”
“目前全国可能只有我们一家能实现超雄鲈鱼技术量产。”这句话,孙建国说起来带着十足的自豪。在集团实验室,基因测序仪、胚胎培养箱等设备24小时运转,科研人员通过精准调控光照时长、投喂营养配比,将超雄鱼苗的存活率从最初的60%提升至90%以上。“过去育苗‘看天吃饭’,冬天水温低就停育;现在工厂化车间全年开工,仅高淳基地的年育苗产能就达数百万尾,能满足江苏40%的鲈鱼苗种需求。”孙建国算了笔账:泗阳、高淳两地1000亩养殖基地,一亩投放3000尾鱼苗。“全年出产300万尾、150吨成鱼,这‘一条鱼’每年能撑起上亿元的产业链。”
从鲜鲈鱼到“臭鲈鱼”的升级
走进帅丰种业的饲料生产车间,进口生产线正将鱼粉、豆粕等原料轧制成颗粒饲料,车间外的货车装满饲料,即将发往周边养殖农户家。“我们做鲈鱼产业20年,从苗种育种、饲料研发,到成鱼养殖、加工销售,全链条都打通了。”孙建国说,集团成立研究院,与省级科研院所合作,眼下正研发“三A级鲈鱼”——通过基因改良实现“抗病强、长得快、肉质好”,同时用桂花天然抑菌成分提升食品安全,“要让每一口鲈鱼,都吃得放心、吃得美味”。科技赋能下,企业荣誉不断:2019—2021年度全国渔业丰收一等奖、“高淳鲈鱼”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目前还在申报国家级鲈鱼新品种。
在产品加工车间,工人正将新鲜鲈鱼按“臭鳜鱼”工艺腌制,制成“臭鲈鱼”。“过去成鱼只能鲜销,保质期短;现在加工后,不仅能卖到北京、上海的高端餐厅,一斤还能多赚5—8元。”孙建国透露,集团总投资已达5亿元,带动周边500余户农户养鲈鱼,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有的农户一开始不敢试,我们提供苗种、技术,还包回收,现在都成了‘鲈鱼致富户’。”
“鲈蟹套养”一水双收
“光把鲈鱼养好还不够。守住水质这个‘根’,能让一亩水面产出两份收益。”在高淳阳江镇的室外养殖基地,孙建国指着塘中动静相宜的景象——鲈鱼穿梭捕食杂苗,螃蟹在水草间横行。“这是我们创新的‘鲈蟹套养’模式,每亩放1500尾鲈鱼苗、1000只扣蟹,让它们形成生态互补。”
“套养后,鲈鱼成了‘清道夫’,吃掉杂鱼;螃蟹的排泄物能肥水草,水草净化水质,形成良性循环。”基地技术员蹲在塘边,拨开水面的水草,露出清澈的塘水。“纯养鲈鱼一亩利润约6000元,套养螃蟹后,总利润突破1万元。”孙建国说,目前这种模式已在江苏推广超2000亩,成了替代传统“四大家鱼”的优选方案,“鲈鱼没有肌间刺,老人小孩都能吃;螃蟹又是高端水产”。据统计,江苏年消费鲈鱼达4万吨,养殖面积约2万亩,帅丰种业的苗种和套养模式,正推动鲈鱼养殖从“拼数量”转向“提质量”。
高淳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江苏正全力推进种业振兴,帅丰种业的实践提供了“育种—养殖—加工”一体化的范本。“过去‘四大家鱼’占比高,现在超雄鲈鱼等优质品种兴起,既优化了养殖结构,又满足了居民‘吃得健康’的需求,是产业升级的生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