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戴头盔 超速 闯红灯
中学生骑行电动车莫越“安全线”

近年来随着电动车的普及,中学生骑电动车成为普遍现象,但不戴头盔、超速、逆行闯红灯等危险行为频发,成为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流动隐患”。连日来,记者在兰州市城关区、安宁区、七里河区附近的中学及周边重点路段开展专项调研,发现中学生上下学骑行电动车超速、不戴头盔、违规过马路等问题突出,成为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流动隐患”。
乱象直击:危险骑行触目惊心
作为兰州核心城区,城关区学校密集、交通流量大,中学生骑行电动车的危险行为尤为集中。在兰州一中附近的背街小巷内,记者观察30分钟内,27名骑行电动车的中学生中仅3人佩戴安全头盔,多数车辆时速明显超过25公里的国家标准。
一名初一学生坦言,他的电动车最高时速可达45公里,“上学快迟到就开快点,戴头盔太闷,大家都不戴”。在盘旋路十字,三名中学生并排骑行占用整个非机动车道,一人还手持手机刷视频,绿灯即将结束时无视信号灯加速冲过路口,与正常转弯的公交车险些相撞,幸得公交车司机紧急制动才避免事故。
而在西北师大附中附近的安宁东路,上下学时段中学生骑行的电动车常与高校学生的电动车、共享单车混行,部分学生为抄近路直接骑上人行道,引得沿途行人纷纷躲闪。该校放学后的10分钟内,30名骑行电动车离校的学生中,25人未戴头盔,5人载人。“每天都能看到孩子骑电动车横冲直撞,太危险了”,一位接孩子的家长满脸担忧。中学生骑车过马路时随意横穿机动车道、在车流中“见缝插针”,严重扰乱交通秩序。
七里河区中学生骑行乱象更显突出。兰州五十五中附近的建兰路,民乐路、武威路等,商铺密集、人流较大,但骑行电动车的中学生毫不减速,不戴头盔、超速、载人、闯红灯等违规行为频发。
在西津西路与敦煌路交叉路口,一名女生因超速行驶,避让行人时紧急刹车导致车辆侧翻,膝盖和手臂擦伤。“当时想快点回家,没注意行人”,女生坦言平时骑行从不戴头盔,也知道超速危险却没当回事。
记者在调研发现,三区共性问题显著:不戴安全头盔成普遍现象,超速、违规过马路频发,学生骑行、载人等违规行为也时有发生。
多方溯源:违法成本低+监管教育缺位
兰州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七里河大队民警表示,骑行合规电动自行车需年满16周岁,驾驶电动轻便摩托车、电动摩托车(机动车类)需年满18周岁且考取对应驾驶证,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和乘坐人须规范佩戴合格安全头盔,安全头盔能有效保障骑行头部安全。面对未成年骑电动车的问题,口头教育难以形成长效震慑,不少学生屡教不改。他们在日常巡逻中已加大对学校周边路段的管控力度,发现中学生违规骑行时,会第一时间拦停进行安全劝导,详细讲解违规行为的危害;同时主动对接学校,与老师协同推进交通安全教育,推动将安全课程融入课堂,强化学生规则意识。
记者随机采访50名家长,仅12人严格要求孩子遵守骑行规则,35人“不太关注”,3人认为“孩子骑行熟练不会出问题”。“工作太忙,只要孩子按时上下学就行”,不少家长坦言明知孩子违规骑行,却因侥幸心理未加制止;部分家长将电动自行车等同于普通非机动车,忽视其超速后的危险性。
多数学校虽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日常,但形式多为主题班会、宣传栏,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未结合典型事故案例深入剖析,难以让学生入脑入心。部分学校虽明令禁止学生骑行电动车上下学,但未采取有效管控措施。
破局之路:多方联动筑牢青春安全防线
甘肃政法大学教师李诚表示,交警部门需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在学校周边增设电子监控,自动抓拍超速、不戴头盔等违规行为;建立“交警+学校”联动执法机制,上下学时段开展专项整治。同时,联合市场监管部门严查超标电动车销售、非法改装行为,从源头切断隐患。
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渠道,加强对家长的安全宣传,引导家长摒弃侥幸心理,严格履行监护职责,制止孩子违规骑行。学校建立学生骑行信息台账,定期与家长沟通,对未满16周岁骑行的学生及时约谈家长,签订安全承诺书,形成家校共治合力。
学校应丰富教育形式,邀请交警、事故受害者进校园开展案例讲解、现场演示;组织交通安全知识竞赛、模拟交通场景等活动,将安全课程融入日常教学。交警部门持续深化与学校的对接,通过送课进校园、开展安全主题活动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违规危害,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同时,组建校园周边交通志愿者队伍,发动家长、教师、社区工作人员参与交通疏导,维护交通秩序。
青春无价,安全至上。中学生骑行电动车乱象的治理,需要交警部门、学校、家长及社会各界协同发力。交警部门的巡逻劝导与课堂教育引导已在路上,唯有多方凝聚合力、久久为功,才能织密青春出行的“安全防护网”,让每一位中学生安全往返家校,守护好他们的成长之路。
首席记者 苏晓 文/图
责任编辑:李婧